第A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鲲鹏展翅九万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述评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新华社记者 

    

    历史时针指向2022,新年曙光照耀神州大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我们无比自豪——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九年,在党的百年历史上、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标识性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恢宏壮丽的伟大历程,我们更加坚信——

    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乱云飞渡仍从容

    ——砥柱中流、力挽狂澜,坚强核心领航壮阔征程

    “英雄之城”武汉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的烟火气,氤氲着整座城市。

    两年前惊心动魄的日夜犹在眼前。如果没有当时毅然决然的“封城”,如今的武汉、如今的中国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2020年1月22日,疫魔当前,千钧一发。

    习近平总书记果断要求立即对武汉市人员流动和对外通道实行严格封闭的管控。

    一个千万人口级的特大城市整体隔离,史无前例、世无先例。“封城”带来的经济损失、社会压力,难以想象。

    “作出这一决策,需要巨大政治勇气,但该出手时必须出手,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事后,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刊文评价:武汉乃至湖北大规模“封城”的决定会造成巨大而难以预测的后果,而这个决定想必只有习近平一个人能定夺,所有后果也只有他一个人来承担。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拯救了整个国家。

    疫情胶着,抢先出手,到北京、武汉等地指挥抗疫斗争,领导全国人民打响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把握节点,双管齐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打响复工复产“另一场战役”……

    面对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历史大考,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临一线、果断出手、全程督战,挽狂澜于既倒——“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跃上100万亿元大台阶,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

    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出;各种思想文化渗透交锋激烈,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的战争”无处不在;中美博弈、国际关系更加尖锐复杂,“黑天鹅”“灰犀牛”时隐时现……

    保证粮食安全,稳住农业基本盘;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治理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及时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把网络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九年多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能够从容应对、果断决策、锚定目标、掌握主动,带领中国航船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2018年,伴随美国一纸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建交近40年的中美关系陷入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大阪,从一通通越洋电话到首次中美元首视频会晤,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决的姿态抵制各种霸凌行径,以负责任的态度寻求建设性对话,既捍卫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敬佩。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妥善处理香港“修例风波”,开展涉台、涉疆、涉藏、涉海等斗争,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独有英雄驱虎豹”的非凡气概,团结带领人民知难而进、坚韧向前,在伟大斗争中将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2018年12月1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重要信号。

    反腐败斗争形势从2013年的“依然严峻”,到“依然严峻复杂”,再到2016年初的“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及至“取得压倒性胜利”,这是何其艰难的历程。

    自我革命,犹如拿起手术刀给自己动手术,刮骨疗毒才能去腐生肌。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个细节发人深思:过去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变成了“打铁必须自身硬”。两字之差,彰显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信念,更是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的非凡勇气。

    猛药去疴、壮士断腕,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党的十八大以来,400余名中管干部“落马”,查处周永康、薄熙来、孙政才、令计划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既挂帅又出征,亲自推动很多议论多年、裹足不前的深层次改革破冰启动,挥师打赢人类反贫困史上最伟大的决战,对人民军队进行整体性革命性重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滚滚长江,浩浩黄河,哺育华夏儿女,滋养民族精神。

    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黄河入海口码头,凭栏远眺:“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并打算组织马队视察黄河,深入调研如何让黄河安澜,但这个愿望最终没能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行至大江南北、大河上下,着眼长远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立起国家的“江河战略”。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的时间观,远不止十年、百年。

    把脉经济发展,驳斥“唯GDP”观点,明确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谋划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大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看作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雄安新区,强调“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打造“未来之城”……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胆略,谋划国内外大局,惊涛骇浪中坚如磐石,风险挑战中运筹帷幄,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高度信赖。

    2016年金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在锤头镰刀组成的巨型党徽前,中央委员会以举手表决方式,一致通过全会公报,明确了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

    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有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我们这样一个有着9500多万党员的大党,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实践一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拥有富有远见、成熟稳定的领导核心,是人民之幸、国家之幸、时代之幸,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定性因素。

    登高壮观天地间

    ——坚持真理、与时俱进,思想之光指引伟大实践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北京京西宾馆,新时代第10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

    世纪疫情之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重要增长引擎的中国,如何定调布局,举世瞩目。

    “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加强统筹协调”——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必须”深刻阐明中国经济逆风破浪的密码,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理论的先进是最大的先进性,理论的主动是最大的主动性。

    2015年2月14日一早,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

    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瞻仰党的七大会址。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极大地加速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置身当年会场,倾听历史启迪,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顶”马克思主义之“天”、“立”中国国情之“地”,以生生不息的真理火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党章,写在百年大党的旗帜上。

    历史的进程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就从哪里开始。然而,新的时代绝非在自然演进的逻辑中到来,新的思想也绝非在轻松顺利的条件下创立。

    思想之伟大,正在于应历史之变、解时代之问,指引中国由富向强的关键一跃。

    时间回到九年多前。

    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发展已站到新的起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迫切呼唤新的理论指引新的实践。

    如何解决从“有没有”“快不快”到“好不好”的深刻转变?

    从鲜明作出新常态的重大论断,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再到创造性提出新发展理念的重大飞跃,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如何在变革创新中夯实国家的长治久安?

    以“五位一体”铺展总体布局,以“四个全面”谋划战略布局,以划时代的气魄真刀真枪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

    如何确保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长期执政?

    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浴火重生,探索出一条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有效路径。

    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跨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以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出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真理性认识和实践性、建设性方略。

    2020年3月,宁波舟山港,春寒料峭。

    疫情发生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实地考察复工复产。在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总书记一路深入调研,进行着深邃的战略思考。

    如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回京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这一重大决策。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历史性的战略抉择必将为中国赢得历史性的战略主动。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不停滞。

    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安排,强调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概括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当历史掀开新的一页,一系列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展现出这一伟大思想澎湃的生机活力。

    党的十九大以“八个明确”首次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十个明确”进一步全面概括这一伟大思想的理论内涵。

    从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回答,到进一步扩充“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展现出这一伟大思想开放创新的博大体系。

    2021年3月22日傍晚,武夷山九曲溪畔,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园内墙上,朱熹民本思想的经典论述,让总书记驻足凝视。

    “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品读传承千年的文化精粹,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觉,从五千年璀璨文明中汲取理论创新的精神滋养。

    既立足现实的中国,又植根历史的中国,更指引未来的中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我们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底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九年多的实践检验并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同火炬,指引、照耀着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

    一片丹心映江山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从人民中汲取不竭力量

    北京天安门广场,迎着新年第一缕阳光,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见证人民力量。天安门城楼上,“人民万岁”之声从历史深处回响。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党的百年征程,就是一部为人民打江山、守江山的历史。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掷地有声的誓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牢牢守好人民江山。

    他来自人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

    2012年12月,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冒着严寒,来到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走进农家看真贫。

    乡亲们至今还记得,总书记盘腿坐在炕上,拉着他们的手,嘘寒问暖。

    1969年元旦刚过,年仅15岁的习近平到陕北梁家河当知青,与当地群众摸爬滚打,一干就是七年。从此,“人民”二字铭刻在心。

    从黄土地走出来,先是带领正定“翻身”,后在福州推行“马上就办”,又到浙江实施“八八战略”……不论担任什么职务,不论身处什么地方,那个“贫下中农的好书记”始终没有离开过人民。

    “同往常一样,我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到乡亲们中走一走看一看。”

    九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步履遍及31个省区市的城乡、厂矿、学校、社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过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20多个贫困村。

    问冷暖、看谷仓、掀锅盖,每到百姓家中,都关心备至。

    磨豆花、打糍粑、贴福字,每同群众在一起,总那么平易近人。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东营考察时正值大豆收获季节。总书记走进田里,弯腰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在田间地头,总书记对老乡常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看稻粒成色、给葡萄疏花序、摘柚子,这些农活儿总书记都很熟悉。

    在百姓中间,总书记强调“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大雨中卷起裤腿、合影时让年长者落座、吃“红军饭”时为官兵夹菜,总书记的微小举动温暖人心。

    2020年3月10日,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吃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专赴“封城”中的武汉,走进社区,亲切慰问。

    从百岁老人到新生婴儿,不放弃每一个生命。“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总书记的话语重若千钧。

    他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

    “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历数民生关切事。

    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防治“小眼镜”、减轻学生负担,持续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大范围建设保障性住房,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补短板、强弱项中,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北,在高西沟听乡亲们说“日子好了,现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由衷感叹:“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

    当年在梁家河,习近平深知乡亲们的一大愿望就是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

    “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往事,情真意切。

    谋求全体人民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打响脱贫攻坚战,尽锐出战,攻城拔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伟大奇迹彪炳史册。

    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小康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美好生活图景在更广阔的时空铺展。

    他始终同人民干在一起——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就谋划“十四五”发展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

    在教育一线工作了近30年,乡村教师盘玖仁向总书记反映偏远民族地区老师数量不足、好的老师留不住。

    “你反映的问题很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回应道,“十四五”时期要着力解决这个问题,要好好研究。

    一个多月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那次座谈会上指出:“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

    从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挺进扶贫一线,到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逆行”……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阔步向前,在新时代征程上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在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崇高情怀感召下,在全党上下“实干兴邦”的实践中,“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成为全社会共同信念。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潮起东方万象新

    ——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

    2017年10月31日,上海-嘉兴。

    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周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回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反映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时局图》、清末给列强赔款的惊人数字……一幅幅展品前,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多屈辱啊!多耻辱啊!那时的中国是待宰的肥羊。”

    回望中国近现代史,回望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多少无法遗忘的伤痛。

    中华民族追寻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就是从列强压迫欺凌中奋起、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进程。

    党的十八大后,国际格局加速调整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严峻复杂环境,如何确保民族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阻断,继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指明了“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清晰主线。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国内考察,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看战略资源稀土、访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看似寻常的江西调研行程,蕴含“胸怀两个大局”的深谋远虑。

    “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新时代,中国外交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推动民族复兴航船在可以预见的狂风暴雨和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

    41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国;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主场外交;疫情中以视频、电话等方式密集开展“云外交”……九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元首外交的亲力亲为,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实践。

    面对个别大国的霸权、霸道、霸凌,面对种种围堵、打压、捣乱、颠覆行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团结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以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坚决斗争到底,顶住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志气、骨气、底气。

    风雨不动安如山,巍然砥柱立中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舞台的大党大国领袖风范,赢得国际社会由衷钦佩与普遍赞誉:“杰出的领导人”“担当现在和创造未来的人”“有着巨大自信和坚定意志的领导人”。

    经受住一系列重大外部风险挑战考验,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号”巨轮,驶向更为广阔的海域,开启更加壮阔的航程。

    在坚守中国道路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北京时间2021年7月6日晚,一场主题为“为人民谋幸福:政党的责任”的特殊“云峰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举行。

    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发表讲话,从早晨的古巴哈瓦那,到午后的刚果共和国布拉柴维尔;从傍晚的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到深夜的瓦努阿图维拉港……跨越时差,也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发展水平,160多个国家500多个政党和组织的代表,全神贯注、认真聆听。

    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世纪之问。

    “历史终结论”也曾鼓噪一时,“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笼罩“地球村”上空。然而,历史反复证明,不顾本国国情、照搬西方模式,不是水土不服,就是成为他国附庸。

    领导世界最大执政党、最大发展中国家走向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志不改、道不变的使命担当,产生着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民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日益彰显,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主动“向东看”,渴望从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中寻求启示与借鉴。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创新性崛起,已成为深刻影响人类未来的重大历史性事件。

    在谋求天下大同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是时代之问,更是未来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思考给出“中国答案”——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构建这样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秉持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更加美好世界提供的总方案。

    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构想,寄托着中华文化对“天下一家”的憧憬与向往,凝聚起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约数,先后写入联合国多份决议,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2013年金秋,着眼于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和民生改善,习近平总书记从绵延千年的陆海古丝绸之路中获得灵感,创造性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

    一石激起千层浪。八年多来,从挥洒“大写意”到细绘“工笔画”,从落子谋局到推动高质量发展……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各方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越走越宽……

    面对团结还是分裂、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多边还是单边的重大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携手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从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到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从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呵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共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从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到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新冠疫苗;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认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

    讲话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这次全会《决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

    讲话指出,要坚持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前途和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这次全会《决议》特别强调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就是要求全党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步调一致向前进。保持党的团结统一,要求全党必须做到对党忠诚。

    讲话指出,要坚定担当责任,不断增强进行伟大斗争的意志和本领。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我们必须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把握斗争主动权,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讲话指出,要坚持自我革命,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我们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警惕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