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国内国际/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1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山人文聚落:

老厂房华丽变身 山村迸发新活力


改造前

改造后(张燕 摄)

    

    

    

    

    

    张燕 戴宁益        

    

    江北区洪塘街道安山村,青青灵山脚下,村民们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忽然有一天,这样的生活因一群设计师的到来而充满时代气息,民宿、小酒馆、工业风、文创空间、文化社群、艺术咖啡……通过对闲置的老旧厂房进行微改造,村里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人文聚落。这个聚落,不仅让小山村焕发新活力,还引导了一种全新的创业理念——乡野办公。

    村里小路两侧,曾经是安山村的集体工业——锁厂,这里占地面积总计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总计 5000多平方米,原有的空间大多为层高5米至7米的人字坡老厂房。

    2018年,一群热爱生活的建筑师看中了安山村这个地方:它位于灵山慈水线上,地处洪塘街道北部保国寺—荪湖板块,距离市中心三江口仅16公里,25分钟车程。区域内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交织,东接江南最古老的北宋木构建筑保国寺,西连城市后花园荪湖花海及水库、古镇慈城,北靠百里北山游步道,南有慈江支流、田园综合体。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厂房高度适合LOFT工业风,对设计师而言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于是,大家一合计就有了构城·安屿人文民宿。

    改造是这样进行的:首先是拆除了部分违法建筑,清理园区垃圾,对户内做整体垫高处理;因为是老旧厂房,工人们对屋顶整体进行测漏修缮;接着是基础设施的布局和改造,包括地下管线检修重布,以满足一户一表、独立水电的条件。有了这些支撑,就可以对民宿房间、公共区域进行装修,以及整体打造外围环境了。

    民宿在保留厂房现有结构的基础上设计改造,创造出11间各具特色的房间,成为灵山脚下焕然一新的构城·安屿人文民宿。

    11间房间,“沐雨”“围炉”“遇泉”“探桥”……每一间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间都是艺术品。你可以爬上小阁楼冥想,也可以在房间里与树木对话,还可以从小窗望见不远处的青山绿水。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房间里,除了设计师自己改造的民宿外,还有几间是特地为拥有民宿梦的城市人准备的,他们认领民宿后根据自己的理想将房间、院子打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然后委托给运营方出租。不仅是民宿,空旷高挑的厂房,也使咖啡厅、多功能厅等的改造更加方便、实用。

    从冷冰冰的破旧厂房,到一间间诉说着艺术语言的民宿,微改造实现了“精提升”,成为城市乡野独特一景。

    “在民宿落成后,我们的建设思路豁然开朗。”聚落主理人张小晨说,当初是怀着民宿梦而来,现在发现乡野间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着他们来挖掘,于是他们决定把民宿作为基础的配套设施,打造独具特色的安山人文聚落。

    所谓聚落,即定位为多业态混合的人文社区,其中人文民宿是整个人文聚落的配套和服务中心,其他还有一批生态共建体,包括微民宿、设计师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学院、乡野小酒馆等。如今,这里已集聚了建筑、景观、婚礼、服装、家居、油画等领域的一批设计师或艺术家工作室,同时,这里也是浙江万里学院的安山人文聚落实习基地。

    这是一个乡野办公的场景。新住民的加入,促进了乡村生活共创集群的形成,不仅提高了项目内涵,进一步梳理利用村里闲置集体资产,也为安山村注入年轻活力,提升村庄业态。

    “设计学院常年会有百来名学生前来学习,村里一下子涌现了数家小面馆、小餐馆、小超市,遇到淡季,有些小店老板还会来问我们,下一批学生什么时候来呀?”张小晨说,人文聚落除了给安山村带来更多的流量、关注度和消费,也把农村资源和城市做对接——租用农田种植瓜果蔬菜,部分作为人文社区共享、部分留作田园爱好者的体验基地;将村里的农副产品销售、瓜果采摘等项目通过文化包装后宣传推广出去,使农村的产能在自给自足之余获得更大释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