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减”促进甬城教育生态向好

宁波市中城小学学生学京剧

海曙外国语学校“五江陶社”陶艺课

奉化区实验小学学生跟着非遗传人学唱宁波走书

奉化区实验小学印染社团活动情景

江北区中心小学弦乐社团在排练

宁波市爱菊艺校姚丰校区举行“艺术家进校园”活动

    

    

    

    

    

    

    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池瑞辉 胡艳 文/摄 

    

    “双减”政策实施半年多来,甬城各地学校先后推出了课后托管、初中晚自习、周六开放校园活动日等。同时各地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看得见的变化着实让人欣喜。“双减”背景下,课程、课堂、作业和评价等一系列改革,推动学校这个育人主阵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有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有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课后服务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本月初,海曙区启动了寒假托管班报名,有需要的中小学生均可参加。一位姓李的家长说,这真是给双职工家庭解了难,让放寒假的孩子有了好去处。去年暑期,海曙区就在七月、八月各安排一期暑托班,共开设14个办学点。

    去年9月起,该区所有中小学推行课后托管、初中晚自习和周末开放日。怎样让课后托管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该区梳理出了综合类、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类等90余项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一门门拓展性课程,让孩子们多维度成长。

    以宁波市实验小学的课后托管为例,该校采取“1+1”模式,即实行1小时作业管理,让学生在教室里完成作业;另外安排1小时,让托管教师基于自己所教学科开发拓展课程,如绘本阅读、百变魔方、定向运动、趣味编程等。

    在鄞州区,黄鹂小学推出课后“小先生教学”,让有特长的小学生在同学面前亮出自己的“绝技”,“教”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主持、朗诵、跳绳、读拼音、唱校歌、画漫画、玩数独等。每周三,塘溪镇中心小学的红色小舞台上,经常会举行才艺表演班队课活动,许多学生通过才艺表演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四眼碶小学设计了“1+1+N”模式的课后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精神。钟公庙实验小学则鼓励学生每周末在社区担任“小楼道长”,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各校在加强课后服务的同时,始终抓好课堂主阵地,确保教学优质高效。海曙出台《关于加强作业管理的细则》,进一步推进校本作业和分层作业开发编制,建立区域作业资源库,切实提高作业质量。设立每周“无作业日”,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抓实学生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业,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也牵动着家长的神经。鄞州、北仑、镇海、江北等地,采取有力举措,立体化、全方位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用液体能做出彩虹吗?”“可乐泡腾片为什么会喷出来?”“水滴为什么能挂在水龙头下?”“光导纤维是如何传输信息的?”……这不是“十万个为什么”,而是镇海区实验小学的科学“长作业”。一套五年级数学分层作业分成A、B、C三层,A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B层是面向多数学生的选做题,C层是面向拔尖学生的拓展题。这需要老师查阅大量教辅资料,选择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题目加以精编,然后布置给学生。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育评价体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作为全省综合评价改革的试点区之一,海曙开展多元化、多维度的校本化教育评价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力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

    

    校外培训机构转型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去年10月中旬,海曙区一凡培训学校有限公司负责人领到了宁波首张学科类培训机构营转非办学许可证。

    宁波对学科类培训机构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培训机构按规定直接终止办学;有的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转为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有的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转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有的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继续登记为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对照各自的类型,备齐相关资料,最快能一次性办妥。

    鄞州区五乡镇精思教育培训学校是老牌学科类培训机构,在该区率先转为非营利性学科类。该校负责人说,半年多来,机构逐步开展研学等活动,走访五乡镇工业园区,合作开展“托管进企业”服务,进一步丰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后生活。

    宁波市鄞州区朴新维恩科技培训有限公司率先从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双减”之后,“朴新维恩”新开设了STEM编程、戏剧表演等新型托管类课程,并经科技部门前置确认转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校区从14个缩减到9个,每周培训8000人次左右,转型总体比较平稳。

    各地还专门成立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培训课程审查专家委员会,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抽查,积极开展指导审查。与此同时,各地定期发布培训机构白名单,向家长下发不参与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承诺书,共同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如何预防和解决虚假宣传、资质不符、定价过高、预收款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宁波要求合规非营利性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00%入驻“甬信培”平台。家长通过“甬信培”报课缴费后,费用将先打到银行监管账户内,银行预支部分费用给培训机构作为启动资金,剩余费用则“一课一消”。目前,“甬信培”已升级为省级平台“浙里培训”,并在全省推广。

    “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另一方面,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通过内外兼治,家校社携手,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采访中,海曙区教育局负责人说。

    校外培训负担减轻后,学生的变化很明显。鄞州东南小学602班的李同学以前有语数英三门线上培训课程,每周二、四、五晚上得上2小时的课。每次培训,小李都很忙碌,连饭都得在电脑旁吃。而这学期,家庭作业基本在托管期间做完,晚上培训班也没了,空闲时间多了。他爸爸说,“双减”政策实施后,亲子沟通的次数增加了,自己也更加留意孩子做事的方式方法,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采访中,许多家长表示,过去把孩子从学校接出后就直接送进培训班,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共读共学,更能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了。

    宁波七中的王同学近来发觉,父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自己,周末也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至今他已经有两个周末和家人一起游古道、赏冬景、访古迹,感觉非常开心。

    

    真心实意关爱教师 宁波举措有力有效

    

    

    

    “甬城各校积极推行轻负高质的教学模式,严抓细小环节,确保教师上好每一堂课,让孩子们逐步回归高质量的学习。与此同时,关爱教师的活动也在持续开展,让老师们高质高效地教书育人,这也是“双减”题中应有之义。

    海曙储能学校日前成立了“二代俱乐部”,为老师们减负。周一至周四晚上,教学楼静悄悄的,学生们认真自习,而相距较远的“二代俱乐部”里经常琴声悠扬,练琴的是值班教师的子女。该校音、体、美、信息等任课老师组成了才艺导师团,在“二代俱乐部”开设音乐、美术、书法、羽毛球、乐高等兴趣课程,为教工子女提供了一个充满趣味的第二课堂。平时俱乐部里的孩子数量不多,但这样的做法使老师们感到很欣慰,有利于把精力集中到教学当中。

    俱乐部的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书法课比较枯燥,就设法融入古诗词、历史小故事等,这样趣味性就大大增强;体育项目有挑战性但很累人,就变着法子激励孩子,提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孩子不多且年龄不一,兴趣爱好未必相同,但因材施教,效果颇佳。

    日前,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深化“双减”工作 加强教师关心关爱的指导意见》,就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合理均衡配置师资、保障教师身心健康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镇海区仁爱中学为班主任、额外承担兴趣小组教学的教师安排了每周弹性坐班半天的措施,这两类老师只要在协调好课务和学生管理的情况下,通过钉钉就可以线上申请两小时外出假。骆驼实验学校是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每月给每位初中部、小学部老师分别发放两张、一张无理由休息券。

    为减轻课后服务强度,指导意见提出,学校可探索建立AB岗制度,以方便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应急调整、交替轮岗。同时,各地各校可聘请专业院校教师、退休教师、体育教练、文艺科普工作者、“五老”人员、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家长讲师团成员、大学生和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可探索引入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承担部分课后服务,扩充课后服务师资队伍。

    慈溪推出了“青轻课堂”课后服务计划,成立了以青年志愿者、青联委员、青年农创客、爱心企业家以及企事业单位人员等为主体的讲师团,课程涵盖急救自护、非遗传承、法治普及、红色教育、农事体验、科学普及等主题,将放学后教学的“空白期”提升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可为期”。

    指导意见还提出,要加强后勤服务,解教师后顾之忧。如今,“家庭晚餐”已在多个区的学校实行。鄞州区德培小学、镇海区骆驼中学、慈溪市保德实验学校等都有类似服务,允许晚餐外带或家属进校用餐,解决了老师们没有时间买菜、烧饭、和家人一起就餐的问题。镇海区实验小学除了可以让老师配偶、孩子一起用晚餐外,还推出了代购菜品初加工服务,将老师们预定的食材洗净、切好、单独包装,放入专门配备的保鲜柜,老师们下班后自行领取。

    

    推进“双减”落地,重构教育新生态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一个改变育人方式的政策,也是一个重构教育新生态的政策。

    随后,各地相继出台政策,推进“双减”落地。宁波开展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系列行动,出台了“双减”系列政策,主要包括:9月初,《宁波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方案》发布。

    2021年11月,市教育局教研室出台《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就进一步加强学校作业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不合理的作业负担,提出指导意见。

    2021年11月,宁波市素质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体育、文艺、美术、劳动、综合共五个指导中心成立,多部门协同推动全市学校素质教育发展,助力“双减”工作深化落实。

    2021年12月初,宁波出台《义务段学校贯彻“双减”政策教育评价工作方案》。

    2021年12月,宁波出台《关于深化“双减”工作 加强教师关心关爱的指导意见》。

    2021年12月,教育部发布“双减”成绩单:99%以上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九成以上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

    2022年,教育部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转变。“双减”工作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校长、教师、家长、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下一步要继续推动“双减”落实,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高里走,扎实推进学校减负提质工作再上新水平。

    “双减”政策的出台,事关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事关基础教育的生态圈,也事关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这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双减”工作还在路上。

    (蒋炜宁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