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市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近日出台

建设新时代“都市乡村、田园城市”

连片茶园。(通讯员供图)

产业布局规划图
力洋海头村菊花基地。
(孙吉晶 摄)

陈思佳 制图

    

    

    

    

    

    

    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卢修龙 鲍明浩

    

    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发展产业。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无米之炊。

    近日,宁波市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为今后几年我市乡村产业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

    规划指出,以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为导向,以“三产三生”融合为路径,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推进“4566”乡村产业振兴,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创新链、完善服务链,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建设新时代“都市乡村、田园城市”。

    建设新时代“都市乡村、田园城市”,这一全新的提法释放出一种信号:宁波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功能要从生产功能向生活功能、生态功能进一步延伸拓展。

    近年来,宁波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宁波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乡村产业发展也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产业发展提升面临“天花板”

    

    

    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重要农产品增产保供压力较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上涨相对较缓已成常态。种植业受面积、比较效益等因素影响,提升潜力相对有限。畜牧业受非洲猪瘟、环境治理及发展用地不足影响,生猪等一批养殖项目建设进度缓慢。各地农产品同质化倾向明显,部分农产品“卖难”问题屡有出现。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缓慢,农业功能形态拓展不够,农村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受新冠疫情等影响,果蔬、苗木花卉等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影响农产品加工出口和企业效益。

    生态环境保护约束趋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推进,农村传统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受到生态红线、饮用水源保护、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等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和影响也日益增大。如何探索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机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并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成为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新课题。

    

    打开乡村产业发展新天地

    

    

    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突出的短板在“三农”,深厚的基础也在“三农”。

    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潜力和后劲在“三农”,关键在产业发展,“三农”战略后院作用进一步凸显,这对我市农业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拓新市场、培植新价值、培育新业态提出了新要求。

    业内人士表示,新发展格局为乡村产业发展打开了广阔天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长三角一体化等一批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化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宁波农业传统优势、人文底蕴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彰显,将为放大优势、补齐短板、全市乡村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5G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必将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5G将为农业带来海量的原始数据,不断推动种植技术智能化、农业管理智能化、种植过程公开化、劳力管理智能化,未来农业将会更加智能、更加精准,这必然会推动我市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

    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为乡村产业发展厚植发展动能。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强调吃得更有营养、更加安全。因此,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必将进一步增加。浙东白鹅、宁海土鸡、余慈杨梅、象山梭子蟹、一市青蟹、余姚甲鱼等一批农产品越来越受到长三角居民的喜爱,这为宁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打造绿色都市农业强市2.0版

    

    

    立足时代特色和宁波实际,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利农为民、市场导向、融合发展、绿色引领、改革创新、底线思维六大基本原则,建设新时代“都市乡村、田园城市”,打造绿色都市农业强市2.0版,并把“打造绿色都市农业引领市、农业增产保供样板市、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市和未来农业科创先行市”作为战略定位;总体目标是: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深入实施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结合国土空间整治,形成“一县一平台、一乡一园区、一村一基地”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更好地发挥农业基本盘和‘三农’压舱石作用,为全市高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有力支撑。”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说,到2025年,全市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全面提高,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体系更加完善,乡村产业链条延伸拓展衔接紧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宁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在空间布局上,我市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全域高水平集成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等为主要产业发展平台,打造一批高效高质高值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形成“一心四区十带”的集聚化、园区化、精品化、特色化、区域化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新格局。

    “一心”即宁波城市田园绿心,包括姚江、奉化江、甬江沿岸平原和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鄞州区、北仑区、奉化区、余姚市等城郊平原地区,是宁波绿色都市农业开发的主阵地。以“都市田园、城市绿心”为定位,连片打造一批百亩、千亩大田畈,重点发展粮食、蔬菜等保供重要农产品,推进体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绿色都市休闲农业,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全市的“大田园绿心”,为城市居民生活休闲提供优质配套服务,为城市化提供生态条件。

    “四区”分别是:前湾高价值外向型农业发展区、西部丘陵生态发展区、南部农旅融合发展区和东部海洋渔业融合发展区;“十带”分别是:城郊产村融合经济带、余姚江两岸农耕文明带、奉化江两岸粮经带、前湾现代农业示范带、象山港农渔旅融合经济带、宁象高效农业示范带、四明山休闲观光农业带、西南林特产业示范带、山海生态产业示范带和海洋渔业发展带。

    打造乡村产业发展平台。通过全市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消除农田碎片化,在产业基础好、配套设施齐、主体实力强的优势区域,通过项目集中布局、资源集聚投入、产业集群发展和功能集合构建,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等为重点,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乡村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一县一平台、一乡一园区、一村一基地”的农业空间格局,辐射带动农户增收,推进集中规模化发展。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形成一批绿色生态、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科技贡献率高、经济效益高的高质高效高值的省级及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完善乡村产业新体系

    

    

    规划指出,以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聚焦产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农业精品化、园区化、生态化、数字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高标准构建乡村产业新体系,打造高质、高效、高值乡村产业。到2025年,全市培育形成粮食、蔬菜、畜牧、渔业4个绿色基础产业,现代种业、精品果业、茶产业、花卉竹木、中药材5个特色优势产业,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主食加工、出口加工、商贸流通6个现代加工流通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文体康养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能源环保产业、乡村数字产业、乡村现代化服务业6个新型融合产业,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做深新型融合产业,拓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推进全域旅游绿色发展工程。推进市本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确保全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覆盖率达70%,景区城、景区镇和景区村覆盖率分别达到100%、80%、60%,为全域旅游绿色发展提供“宁波样板”。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进高端农旅融合项目建设。开展“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活动,实施“民宿+”工程,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乡村休闲旅游“打卡”地。积极探索“农旅一体化”“渔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进农旅融合龙头企业规范化发展。

    加快发展乡村文体康养业,推动以文铸魂、以文传道、以文兴业、以文塑韵,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建设更具魅力的文化强市,重点构筑以“一带三区”为主体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深入挖掘河姆渡稻作文化、井头山海洋文化等农业文化,丰富农民丰收节、中国开渔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新建一批农业农村文化博物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