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奇观“大石弄”。(余建文 摄) |
记 者 余建文 通讯员 严梓宁 卓建青 沿着亭下湖一路往里,经过驻岭、明溪古村,连着转过几道弯,远远看到一个小村卧在青山峡谷间,那便是壶潭了。 冬日里,一走进壶潭,就能闻到一股清甜的味道。村旁的秀尖山,山泉汇流成溪,流淌下来在村前冲刷出一个巨大的水潭,形似一把巨壶,壶潭村因此得名。 壶潭村现有村民200多户,以周姓、王姓居多,最初从嵊州迁居而来,建村历史有800多年。村干部介绍,壶潭村是奉化最偏远的山村之一,往西与绍兴的嵊州、新昌相连,北面与余姚四明山镇相接,是连通四明、会稽、天台三大山系的重要通道。村民就地取材,依山沿溪建房,有石头屋,也有黄泥夯土建筑,层层叠叠,很有特点。 在宁波的抗战史上,壶潭村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里诞生了宁波市第一个特区委、奉西交通联络站,是浙东地区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为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作出极大的贡献。“仅一个壶潭村就出了7名烈士。”村党支部书记周文元说,早在1993年,壶潭就被认定为革命老区,现在依旧留存着大量红色历史遗迹。 长期以来,壶潭村因为交通闭塞,又缺少耕地,经济不发达,村民多以栽种花木为生,青壮年大多迁到山外居住。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堪堪突破30万元,其中绝大部分来源于当地小水库发电所得。未来壶潭该如何发展?周文元告诉记者,村里准备打好一红一绿两张牌,以红色文化带动绿色生态产业,为山村注入发展新引擎。 “壶潭村具有一种原生态的美,还是个‘植物王国’。”奉化锦溪书画院院长王三五对老家壶潭感情深厚。在村边的峡谷里,有一条长1公里多的“大石弄”,每块巨石有小房子那么大,溪涧碧水成潭,形成难得一见的地质奇观,这里也是水利部门认定的“甬江源”。而古树林又是壶潭的另一个宝贝,村后山、王家背等地分布着200多株古树,树龄多在两三百年,以香榧树居多,此外还有金钱松、榉树、苦槠树等。大的香榧古树可容三人环抱,树龄300多年,去年壶潭村出产了9000公斤香榧干果,是村民的一个重要“钱袋子”。 周文元说,壶潭村的红色历史资源非常丰富,当年谭启龙司令指挥三五支队在四明山区抗战时,在壶潭村亲手种下好几株香榧树,留存至今。这几年,壶潭村开展洁美乡村行动,沿溪建起公园和长廊,去年还投入70余万元,扩建了烈士陵园,新建了革命事迹陈列馆等,串联起红色印迹。去年,前来壶潭村瞻仰革命烈士、开展党建活动的团队络绎不绝,有5000多人次。 “壶潭是奉化江主源明溪九曲的第二曲,负氧离子含量高,而且与栖霞坑古道相连,风光秀美,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周文元告诉记者,现在溪口镇已经在为壶潭制定新的发展规划,以红色文化为抓手,一方面讲好红色故事,同时积极发展红色文化研学游,吸引党建、团建队伍进来。另一方面,做好生态文章,做强香榧产业,带动其他土特产销售,帮助村民增收。“壶潭现在还是一块少为人知的璞玉,需要精心打磨。只要外面的人进来多了,壶潭这块红色的土地就会迸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周文元对乡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