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昱 孟献丽 回顾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百年路,可以发现,党的历史性转变离不开党的理论创新。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更需要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理解和掌握,汲取其中智慧,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实现理论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通过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为人类追求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提供了道路指引,其中内含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现实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维度超越了时代与国界的限制,成为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依据与普遍真理,为中华民族改写命运带来了希望。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我国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情创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正是由于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才能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指导中国奋勇前行,同时中国也以自身的发展成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所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与理论的良性互动是促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例如在革命时期,在基于现实情况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指引下,我军将敌方力量较薄弱的农村作为工作中心,实现了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实践创新检验理论创新正确性,并推动理论创新持续进行,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体现了理论体系与实践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是一个循环往复、互相促进的过程,关键在于从实际出发,响应时代召唤,进行经验总结,升华出新的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推进伟大事业征程中形成的理论具有强有力的指导意义,使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实现了新飞跃,也印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协调互动的科学体系。 坚守初心使命不动摇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关键路径。初心使命不仅是一种理想信念,而且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理论自觉,坚定了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初心使命不动摇从而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发展,让党走过百年岁月中仍旧风华正茂。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人时刻高度强调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性,不断坚定与巩固理想信念,实现了党的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探求了出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成为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党的理论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的“十个明确”与“十个坚持”作为党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启示,回答了新时代怎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课题,对党领导人民在将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科学指引。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旨归。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党的理论创新的一条红线,深刻地回答了理论创新“为了谁、依靠谁”这一重要命题。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身的基本要求,聚焦群众的实践力量。中国共产党将人民至上理念与党的理论更新相结合,主要从四点入手:一是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基础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实现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实事求是。二是确立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指出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须以满足人民的合理需求为参照。三是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使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化为思维自觉与行动自觉。四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突出党的理论的时代特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总结百年党的奋斗经验,将人民至上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方法论,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发展规律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