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时评/文明看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1月2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年宁波1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身边好人 最美风景

1月25日举行的2022年宁波市“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暨2021年9月-12月宁波好人发布仪式。
(市文明办供图)

    

    

    

    

    记者 张 昊

    

    去年,宁波12人入选中国好人,37人入选浙江好人,入选数均为全省首位。

    “中国好人榜”上,一张张朴实面孔,一个个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之歌。这些宁波的身边好人来自基层,勇于担责、默默奉献,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故事,展现了宁波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崇德向善,激发市民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干劲,成为四明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去年,我市深入开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贯彻落实《宁波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细则》,培育选树道德典型,进一步擦亮“爱心宁波·尚德甬城”城市品牌。

    去年,我市2人获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4人获评第七届浙江省道德模范,入选人数均为全省第一、历届之最。截至去年底,全市已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2人、省级道德模范21人、市级道德模范142人,中国好人111人、浙江好人288人、宁波好人1034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其中几位中国好人的故事。

    

    周洪富:

    自发为烈士守墓二十多载

    

    1992年从教育系统退休后,奉化区溪口镇壶潭村的村民周洪富坚持为壶潭村烈士墓地清扫杂物、揩擦供台20多年。与此同时,他还自告奋勇担任当地烈士陈列馆的讲解员,通过他的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青山底下的故事。已经80多岁高龄的他,用自己的行动书写“活着,就要坚守”的承诺和宣言,坚守这种不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壶潭村位于四明山麓、剡江上游。1940年,中国共产党奉西工委在此设立了秘密交通联络站,领导村里的自卫队开展抗日宣传和锄奸防特活动。原中共奉西区委委员周乐天、地下党支部书记周树春和原浙东游击纵队特派员周洪耀等革命先辈牺牲在壶潭村。

    带上扫把,拿上抹布,拄着拐杖,沿着羊肠小道,来到烈士墓前弯腰除草,擦拭墓碑上的尘土,是周洪富之前每天要做的事。“我希望清扫他们的墓地,让他们不再冷清。每天上山看看烈士墓地,摸摸墓碑,就像和烈士在交流,让我感到安详和充实。”

    “我出生在流淌着烈士鲜血的壶潭村,为烈士守墓可以让革命的红色记忆像烙印一样传给后代,让他们永远缅怀革命先烈,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光荣的使命。”

    2018年下半年开始,周洪富由于身体原因在儿子家中休养,不再上山。20多年的光阴转瞬即逝,烈士们长眠的南坡上,早已大树参天,郁郁葱葱。去年1月,周洪富上榜“中国好人榜”。

    茹仲明:

    驻守山村20年,守护村民健康

    茹仲明是慈溪市匡堰镇岗墩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2002年12月,25岁的茹仲明告别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背着药箱上了慈溪第一高山村——海拔446米的岗墩村。

    茹仲明已在山上当医生服务高山村民近20年。他为每一名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每月两次上门为慢性病患者检查,看过的病人有万余人次。

    岗墩村常住人口有300多人,其中老年人占半数以上。只要村民有需要,不管山路多么崎岖,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不管是凌晨还是黑夜,他都会迈着坚实的步伐上门为村民服务。

    自从成为驻村医生,村卫生室便成了茹仲明的家。“我老婆也是一名医生,在山下乾炳村医疗服务站工作。早上,她坐车去山下上班,傍晚再回来。孩子在学校里寄宿,放假时会回来。这些年来,我们和村民生活在一起,已经变成一家人了!”

    他说:“只要我身体吃得消,我还是会在这里的,当好驻村医生既是工作需要,也是职责所在。”

    茹仲明曾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感动浙江卫生”十大人物提名奖等荣誉,去年9月上榜“中国好人榜”。

    裘银芳:

    带领企业发展,不忘为农服务初心

    裘银芳是宁海县圣猴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她是从一线营业员成长起来的劳模,在她的带领下,宁海县果蔬市场的年成交额从1000万元跃升到18亿元,获评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省农业龙头企业。

    “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沉,因为感受到了农民期盼的目光。虽然我退休了,但为农民‘鼓与呼’不会停止。”

    退休后,裘银芳又创办了宁海县圣猴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直接带动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扩销增收。

    “我是农家出身,农民就是自己人,他们的酸甜苦辣,我都懂。”鲜花和掌声并没有让她忘记自己的本色,她依然兢兢业业地为农民发声,为员工谋福。作为多届省、市人大代表,她积极建言献策,“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居家养老”等多项建议被市人大评为优秀建议。

    裘银芳积极响应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号召,加入“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争做慈善事业的行动者,勇当爱心奉献的传播者。

    裘银芳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产品百佳经纪人、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个荣誉称号,去年4月上榜“中国好人榜”。

    刘 宁: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成为老人“共享女儿”

    12年前,刘宁从北京回到家乡宁波。父亲身患重疾时,鄞州区丹顶鹤社区工作人员的雪中送炭,在刘宁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她暗下决心,当自己有能力时,也要帮助有需要的人。从“替父报恩”到“热心公益”,刘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当初的诺言,用自己的方式来报答“滴水之恩”。

    2015年12月,“锋之社”驻丹顶鹤社区公益基地成立,刘宁成了负责人,从此开启了她回报社区的志愿服务之路。

    “我血糖高,想吃却不敢吃!”刘宁时常听到老人这样的抱怨。一问,原来辖区内患糖尿病的老人挺多。很快,“降糖俱乐部”诞生了,刘宁对接专业医生,为每名糖尿病患者开展日常血糖检测,提供饮食、运动等健康指导。刘宁自创的“菜单式”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更加接地气。

    这几年来,她学理发、学修脚、学做面点、学做手工,“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只为让自己的志愿服务更专业。她成了社区老人“共享女儿”,去年2月上榜“中国好人榜”。

    董江珍:

    10年24小时贴身护理患病婆婆

    2003年,董江珍从海南来到宁波打工,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比她大9岁的宁波本地人杨勇。如今,他们已结婚10多年了。在街坊邻居的眼中,董江珍既是一个好母亲,又是一个持家的好妻子,更是一个孝顺老人的好儿媳。

    2007年,婆婆患上了老年痴呆,再加上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瘫痪在床需要人照顾,董江珍毫不犹豫地辞掉工作。他们全家人吃穿都很节俭,却从不让老人受委屈。婆婆晚上睡不着觉,董江珍就陪她说话;婆婆想吃好一点的饭菜,她就去菜市场买鱼虾;婆婆牙不好,她就把煮好的饭菜碾碎再喂给婆婆吃。

    在婆婆瘫痪卧床的10年里,董江珍不仅是个24小时贴身护理员,还是个半职“医生”。只有初中文凭的她常看医书医报研究婆婆的病情,还买了很多医疗仪器,定期帮婆婆量血压、测心率。“人人都会老,照顾老人本就是晚辈应尽的义务。”

    在婆婆去世后,董江珍走上社区公益岗位,将自己的精力用在照顾社区独居老人上,去年4月上榜“中国好人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