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再良(右)、袁波父子和玻璃画。(王贝贝 余建文 摄) |
记 者 余建文 通讯员 王贝贝 奉化莼湖街道缪家村的塘头自然村,是远近闻名的牡蛎养殖特色村。在这个小小的渔村中,却有一对父子画师,数十年来一直默默守护一项鲜为人知的非遗技艺——玻璃画。 日前,记者来到缪家村,村文化礼堂里放着10多幅大小不一的玻璃画,画面色彩亮丽,仕女人物栩栩如生,动物造型纤毫毕现,令人啧啧称奇。村干部说,这些都是老画师袁再良的作品,摆在这里用作展示的。 如今袁再良已年逾古稀。老袁说,他从小就喜欢涂涂画画,30来岁时进入当时的奉化美术厂学习制作玻璃画。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奉化工艺美术厂的玻璃画一度十分红火,外国客户订单不断,制作玻璃画的画师最多时有80余人。 玻璃画是个舶来品,在清朝乾隆年间,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传入中国。从工艺上说,玻璃画就是用油彩、水粉等国画颜料在玻璃上绘画,利用玻璃的透明性,在着彩的另一面欣赏。在我国部分地区,玻璃画曾颇为流行,遇到婚寿喜庆,商店开张志喜,人们常以玻璃画作为贺礼。 在20世纪80年代末,奉化出品的玻璃画以宫廷仕女为主,与金华浦江的山水画一起,成为国内玻璃画的代表。当时,手掌大小的一幅玻璃画,出口的价格达到100元,很不得了。 袁再良说,与传统绘画不同的是,玻璃画没有留白,而且因为画在玻璃背面,所绘人物是反的,顺序也不一样,要先画出服装或者人物细节,再进行底色填充,色彩要一层一层地渲染,有点像画工笔画,很费功夫。倘若一不小心玻璃磕破,就前功尽弃了。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玻璃画逐渐走下坡路。后来,袁再良自己搞了个作坊,生产带有玻璃画的首饰盒,主要销往东南亚地区。一开始作坊生意还不错,但没过几年就急转直下,订单越来越少,可袁再良不舍得放弃这门坚持了几十年的手艺,一直勉力维持。10来年前,老人生了场大病,没法画了,才无奈放下了画笔。 好在儿子袁波接过了父亲的手艺,将玻璃画的技艺延续至今。袁波说,制作玻璃画是个纯手工活,急不得,画报大小的一张画,至少得花上一星期,“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一般的人听到画一幅画要等这么长时间,往往转头去买了流水线上的工艺品”。 据袁波说,因为市场越来越小,目前奉化还在画玻璃画的,大概就剩他一个了。这几年,也有少数人来订购画的,主要当古董摆件用。“玻璃画要画得好,得学上好几年,年轻人不喜欢,也没这个耐心。”袁波说,等以后自己画不动了,这门手艺恐怕也要被人遗忘了。 不过,在缪家村人眼里,手工绘制玻璃画,一笔一画都承载了画师的巧思和艺术的温度。缪家村党支部书记缪静锬说,缪家村有两个非遗,一个是曹雪芹风筝,一个是玻璃画,都是宝贝。“我们打算在今后的青少年研学游项目中,把玻璃画制作放进去,让孩子们了解这门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