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过年前,1月17日,《杭州日报》副刊栏目“倾听·人生”的一篇文章,火爆全网。这篇文章,题目是《我们的天才儿子》,杭州日报新闻客户端“杭+新闻”推送时,改成了《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阅读量过亿;其中,“杭+新闻”阅读量超过3000万,创下纪录。 美国有部电影,叫《美丽心灵》。它讲述的是天才数学家、“博弈论”的提出者约翰·纳什的传奇故事。纳什年纪轻轻,就有惊人的数学发现,但他出众的直觉,深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人生行将被毁。后来,在妻子艾丽西亚始终如一的陪伴下,他最终走出了黑暗的深渊,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们的天才儿子》,以父亲金性勇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杭州版《美丽心灵》的故事:患有严重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抑郁症)的金晓宇,在父母的陪伴下,直面人生苦难,自学英、日、德3门外语,十余年间完成17本译作,煌煌六百万字,涵盖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成为“天才”翻译家。 爱能感天动地。可以说,是金晓宇这个“天才”翻译家,和他父母爱和被爱的故事,所具有的“人心向暖”的力量,不经意间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多样,也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做媒体的人,恐怕做梦都盼着,能有一篇报道火遍网络,成为让人羡慕的爆款。 《我们的天才儿子》能够成为爆款,无疑值得研究。我以为,它给我们四点启示。 一是“内容为王”是王道。 渠道千万条,内容第一条。如今,内容的呈现形态,有文字的,有声音的,有影像视频的,也有综合的。无论形态如何,“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做出“爆款”文章的核心要义。《我们的天才儿子》5800多字,只配有10张图片,没有音频、视频,并不影响它成为轰动全国的爆款。 这么说,不是否定内容传播的新形态,而是说,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形式上越是弄得花里胡哨,点开后,越是让人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也应该避免一种舍本逐末的倾向,那就是,在形式创新上投入过多,对内容创造则轻视怠慢,弄得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二是副刊文章也当家。 媒体所提供的内容,大而言之,无非三类:一是事实,包括消息、通讯;二是观点,包括理论、评论;三是情趣,包括散文、诗歌、随笔等,名为副刊。 “倾听·人生”是《杭州日报》的副刊栏目。《我们的天才儿子》发在副刊,但就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来说,它并不“副”,比有些“正刊”“正文”好看得多,有意义得多,让读者爱看得多。 竞争日趋激烈,人人压力不小,个个焦虑不浅。看多了“高大上”“硬邦邦”的东西,许多人更渴盼一些直面生活、正视苦难、细腻真诚的东西,可以抚慰自己孤寂、苦累或受伤的心。《我们的天才儿子》编辑戴维说,稿子并没有去宣传推广,任何一个新闻爆款,折射的都是此时此刻的世道人心。 文体没有高下优劣之别,副刊也不是“等而下之”,关键是得有好内容,好内容自带流量。就像陈佩斯在小品《主角与配角》里所说,“说实在的,到了舞台上,那还得看谁有戏”。 三是白描实录不煽情。 从事新闻报道的人,被称为记者,意思是“记录的人”,就是把有新闻价值、值得报道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呈现出来,给别人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记录新闻事实和人物,“忠实”是重要原则,必须反对和避免添油加醋甚或弄虚作假。 《我们的天才儿子》,标题前面,是这样写的——口述:金性勇 整理:叶全新。全文近乎白描实录,自然流畅,没有什么大词、新词、形容词,没有声嘶力竭的煽情,透着一份直抵人心的平静和克制。作者所要表达和传递的,尽在文字中,读者看得懂,读者也体味得到。 为了赚流量、博眼球,一些记者、写者、编者无所不用其极;为了煽情造势,有的恨不得往读者眼皮上抹芥末,有的则以一大堆形容词、一行行感叹句自嗨自乐。读者不是傻子,一些真实的东西,尚且不一定能感动他们,更别说那些故作高深、廉价浅薄,隔着夹袄挠痒痒的东西了。 四是持之以恒积淀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副刊专栏,没有日复一日、不苟且、不应付的坚持和积淀,不可能突然“爆款”“走红”。 “倾听·人生”专栏,创刊于2000年,每周1期,至今记录了1000多个人物故事。2006年被评为“首届浙江省新闻名专栏”,有两篇作品先后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和一等奖。 传播渠道不同了,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了,坚持自己的新闻理念和价值判断,还有没有意义?这样的疑惑和焦虑,每个“报人”心中应该都有过。没人可以阻挡纸质媒体衰落的时代潮流,但选择以传统报人的姿态,认真对待每一个选题、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故事、每一次写作,并不过时,恰属难能可贵。可信的是,媒体一旦有了好的内容,借助新的传播形态,必定如虎添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