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2月1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殷的“几谏”

    

    

    赵 畅 

    

    汉大昌文献公刘殷当丞相时,从不冒犯皇帝违反圣旨,但经常就具体的事情,进宫“几谏”(意思是对长辈委婉而和气的劝告),对朝廷补益很多。

    汉主刘聪每次与大臣们商议政事,刘殷都不表示是非对错。等大臣们离开了,刘殷单独留下来,为刘聪对所议铺陈发挥,再理头绪,商讨事宜,刘聪也经常采纳他的建议。

    刘殷常常告诫子孙说:“侍奉君主,应当务求对君主委婉地劝谏。普通人尚且不能当面斥责他的过错,更何况皇帝。委婉劝谏的功效,与冒犯君主没什么区别,只是不彰显君主的过失,所以是比较好的办法。”(见《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作为丞相的刘殷,佐主自有其道。细细涵泳,其高明之处有三。

    一是给足了大臣们议事的空间。既然是商议政事,至少得让大臣们各抒己见,自己这个“二把手”还是暂时不说为好,免得扫了他们的兴;二是给足了自己“几谏”的机会。对大臣们议政而不表示是非对错,客观上也就为自己争取了单独留下来“见微而谏”的机会;三是给足了皇帝刘聪的面子。刘殷深知,大臣们所谓的商议意见、建议,定然也是依着刘聪的心思提出来的,当面予以否定,哪怕是稍有微词,都会被刘聪认为是在给其难堪。因而,最好的选择,也就是缄默不语,事后“几谏”,赢得“进可攻,退可守”的辅佐环境。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打小报告”“耍小聪明”,笔者以为,刘殷固然有这方面的心思,但在封建社会,也实属无奈,甚至是一种必然之举。与其他官僚相比,刘殷自有难能可贵之处,为了恪尽丞相的职守,他绞尽了脑汁,只是更讲究策略。

    然而,即便是实行“几谏”,之于刘殷,也未尝没有风险。诚如其所言,“委婉劝谏的功效,与冒犯君主没什么区别”,稍有不慎,他便会遭削职、坐牢以至杀戮之罪,没有一点担当精神,是做不来也做不到的。

    写到这里,笔者突然想及,刘殷单独在刘聪面前“几谏”,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这多少也与刘聪的雅量、大度有关。刘聪自然心知肚明,刘殷的“几谏”,既是在给自己出谋划策,也多少是在冒犯自己,但鉴于“不彰显君主的过失”,模糊了是与非、对与错的界限,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特殊环境下,刘聪哪怕再不高兴,看在刘殷真心辅佐的分上,也是勉强可以接受的。刘聪经常采纳他的建议,可见一斑。

    置于当时的环境下,刘殷似乎也还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比如,多一点社稷利益的考量、少一点个人安危的考虑。在大臣们的集体议政中,自己作为丞相,固然要考虑刘聪的面子,但只要没有私心,大胆发表主见,以此给大臣们做好榜样,引导大臣们消除顾虑、畅所欲言,提出更多更好的主张,岂不是更好?对大臣们提出的意见、建议,秉持“真理愈辩愈明”的原则,开展积极的互动,结局岂非更完美?

    《资治通鉴》里记载了一件事: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君主张寔曾下令:“所属的官吏、百姓有能指出我过错的,奖赏给布帛米羊。”大臣隗瑾说:“现在您处理政事,事情不管大小,都由自己来决断;有时动用军队发布命令,州府的其他官员都不知道,万一有什么失误,没有谁能分担过失。下级官吏们畏惧你的权威,都服从你的成命罢了。像这样,即使赏赐千金,终究也还是不敢说。我认为应当稍微减少一点儿您的聪明,凡是各种政事,都拿到下级官员们中去访求意见,使他们把各自的长处都展现出来……”张寔很高兴,听从了他的话。

    试想一下,如果刘殷也能像隗瑾那样,斗胆劝诫,刘聪也能洗耳恭听、乐而从之,那么,其执政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比古人做得更好,是我们所应当努力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