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行走基层·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2月2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姜山虎啸漕:

中国红帮第一村

“中国红帮第一村”石碑。
(朱军备 摄)

    

    

    

    

    

    

    记 者 朱军备 王博

    通讯员 余璐         

    

    虎年正月十七,春雨绵绵。记者驱车从鄞州区姜山镇沿茅坞公路前行,约10分钟到达虎啸漕村。村北面是工业园区,东南西三面是农田,村内河水清洁,道路通畅,民舍整齐。这个鄞东南平原上的建制村,是由虎啸周、孙张漕两村合并的,共有村民1300余人,外来务工人员2000多人。

    这个村的村名中为何带有“虎”字?据村文书介绍,虎啸周自然村主姓周,明朝正德年间从天台赤城山迁移过来,“此地有虎龙相争之兆,周姓忌龙,先祖崇尚虎,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像虎一样威武,故在村名里加了虎字。”2010年1月5日《庚寅年》生肖邮票发行之际,宁波市邮政局启用了“虎啸周村”临时邮戳一枚,主图是一只怒吼的猛虎,背景为该村的古民居。

    而虎啸漕以中国红帮裁缝的故乡而闻名。虎啸周自然村隔河对岸再过一条马路就是孙张漕自然村。最南边有一河漕,河漕东边以张姓为主,河漕西边以孙姓居多,村以姓及河漕得名。

    来到河漕边,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高大粗壮的古樟树,树叶繁茂,树龄已有200多年。古樟树边竖着一块石碑,上刻“中国红帮第一村”。拐入河岸边的一条小弄堂,步行二十来米,就到了“红帮裁缝”张尚义的故居,一幢普通木结构二层楼房,大门紧闭,目前有他人居住。

    据《宁波服装》一书记载,大约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代做中式服装的宁波裁缝开始学做西服,于是产生了一个区别于本帮的中国第一个近代服装流派——“红帮裁缝”。最早做西服的人,目前可考的就是虎啸漕村的张尚义(1773—1831)。自张尚义的先辈开始学做西服后,小村多了许多裁缝师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做裁缝成为许多村民的谋生手段,最多时有300多人。

    后来,因为裁缝多了,没法糊口,张尚义被迫改行在渔船上帮厨烧火。一次,遭遇海难,渔船随风漂至日本横滨,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他凭借裁缝手艺,寄居码头,以修补救生衣和衣被等维持生计。后来,他看到港区内有不少外国客商和渔民穿着笔挺的西装,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显得很神气,就萌发了要做西服的念头。他潜心研究分析,按不同的体型琢磨修改,终于做成了第一套西服。由于做工精细,待客热情,得到了外国客户的称赞,不久就名扬横滨,生意红火。

    几年后,张尚义的儿子和一些亲朋好友也跟随他到了横滨。这些人到日本后,张尚义悉心传授西服制作技艺,并扩大作坊,创立了“同义昌西服店”。此店做西装兼售呢绒,后裁缝增至百余人,又在东京、神户开设分号。据说,张尚义后来又带着同村同族和一江之隔的奉化人一批接一批去日本。最多时,该村有90%的人家分期分批赴日本创业。

    虎啸漕还有一家很有名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据介绍,该村有企业20多家,水稻田2000多亩由三位种田大户承包,还有一家农乐果蔬专业合作社。2008年9月,乐清人叶圣鸟带着5个同乡来到虎啸漕村,承包了228亩土地,组建了鄞州区农乐果蔬专业合作社。两年后,合作社社员发展到了51户,承包土地也增至1020亩,如今已成为宁波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区)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浙江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宁波市菜篮子商品供应基地等。

    行走村中,所见多是20世纪80年代造的房子,还有不少檐弄连排的木结构老屋。年轻人多外出工作、进城镇购房,居住在此的多是老年人,更多的是在工业区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前些年,村里完成污水纳管、村道拓宽,还修建了村民议事长廊,实施垃圾分类,村容村貌改善了不少。

    上任一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孙园表示,结合本村实际,加强挖掘“中国红帮第一村”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文化促进乡村振兴。今年将完成文化礼堂翻新、旧厂房标准化改造、环境美化等工作;同时,要想方设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以惠及更多村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