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2月2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胸怀两个大局 服务国之大者 勇担时代大任 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而努力奋斗

    

    

    

    【紧接第1版】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应该是率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径,全面展现共同富裕美好图景,充分彰显硬核力量、极核功能、滨海形态、优良生态、文明典范、国际风范的大都市。经过五年努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富裕美好生活惠及全民,“五位一体”均衡发展的高水平现代化积厚成势,综合竞争力、创新驱动力、文化软实力、环境舒适度、人民富裕度、城市美誉度全面提升。具体目标是:

    ——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国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势崛起,传统优势产业生机勃发,数字经济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形成裂变效应,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涌现一批代表“中国制造”的领军企业、知名品牌。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甬江科创区成为重要创新策源中心,三大科创高地初步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地位基本形成,成为国家重要的初级产品配置中心和储运基地。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金名片”,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引领高水平开放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产端、贸易端、消费端和科技侧大贯通、大循环的格局全面构建。现代化港区、空铁一体西枢纽基本建成,服务国家战略的硬核力量全面提升。

    ——打造东方滨海时尚之都。“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的空间格局基本成型,“滨海产业大平台、沿湾活力大动脉、四明生态大屏障、甬江科创大走廊”经纬有序,翠屏山-东钱湖-象山港错落有致,枕山滨海、拥江揽湖的大都市魅力充分彰显。精致紧凑的城市发展理念牢固确立,简约海派的城市形象更加鲜明,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时尚,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海更美,展现“大美宁波”新图景。

    ——打造全国文明典范之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提升,公序良俗大力践行,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的品牌。国际传播能力显著增强,多层次对外交流体系更加健全,“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名片更加闪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港城文化独树一帜,百里三江文化长廊、千里滨海生态走廊成为文化地标、靓丽风景。

    ——打造城乡幸福共富之都。富裕富足、和美和睦、宜居宜业的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初步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持续优化,基本形成全域一体、城乡融合的协同共富格局。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更有温度,“浙里甬有”的幸福生活更加普及普惠。基本建立先富帮后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的氛围更加浓厚。

    ——打造一流智慧善治之都。党建统领、一网统管、“四治融合”、整体智治的格局全面形成,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五级治理体系全面建立,市域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全面提升,成为大都市治理的典范。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尊法守法、诚实守信成为社会自觉,公民、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成为良好习惯。建成一大批智慧、健康、温馨的未来社区、未来乡村,让城乡更聪明、更安全、更有序。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不是修修补补、零敲碎打就能实现的,必须更新观念、创新理念,以系统性思维塑造变革,以创造性张力推动变革。我们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础上,以归零心态、赶考状态、奋斗姿态,勇于变革创一流,担当奋进攀高峰,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的新境界。

    ——推进功能布局变革。坚持全市“一盘棋”,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域都市化、市域一体化,促进“港产城文”功能优化配置,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都市圈经济转型。坚持规划“一张图”,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推动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构建布局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面撬动产业革新、城市更新、乡村振兴。

    ——推进发展动能变革。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方式。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场机制最活、法治保障最好的城市,最大限度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创造活力。

    ——推进要素配置变革。围绕壮大实体经济、增创发展优势,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以优化用能结构、促进降碳增效为导向,促进土地、技术、资金、人力、数据等要素资源向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中,形成规模效应、磁吸效应、指数效应。

    ——推进城乡品质变革。坚持精准规划、精心建设、精细管理一体推进,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人文环境一体打造,塑造整体大气、细节精致的新形象,展现田园城市、都市乡村的新风貌,涵养东方神韵与国际风范交相辉映的城市气质,让宁波成为近悦远来的魅力都市。

    ——推进治理模式变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治理现代化,着力推动治理方式、手段、机制系统性重塑,构建完善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健全风险识别和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全面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效能,实现富民、惠民、安民、乐民有机统一。

    ——推进干部能力变革。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加强生成性学习、全周期培养、立体式赋能,着力提升政治定力、洞察能力、创新魄力、执行效力、自我革新动力,锻造勇于革故鼎新、敢于斗争亮剑、善于担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推进“六大变革”,是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回答时代之问、担当窗口之责、引领发展之变、开创风气之先,推动“六大变革”落地见效,让宁波这颗东海明珠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三、勇于争先创优进位 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标志性成果

    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锚定目标、勠力同心,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宁波篇章。

    (一)聚力科技创新大进步,做强赶超跨越新引擎。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最核心位置,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建强高能级创新策源平台。做深做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支持甬江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加快形成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打造中外合作大学成功范例,加快建设甬江理工大学(暂名)等新型研究型大学,大力引育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甬企研发总部集聚,让企业成为活力涌动的创新主力军。

    推进原创性重大科技攻关。加快构建内外贯通、资源集成的创新协同机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登峰”、“前沿引领技术2035”和“重大场景应用”三大计划。聚焦基础材料、数字信息、先进制造、种质安全、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集中攻关,破解一批“卡脖子”难题,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大突破、从“1到100”的大跨越。

    全面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迭代升级甬江人才工程,充分发挥宁波籍院士作用,大力培育引进一流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大国工匠”和卓越工程师,力争在重点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授权、松绑、评价体系,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抓创新、出成果。做实“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服务品牌,构筑高水平人才首选地、创新策源地、产业集聚地,让宁波因人才而精彩、人才因宁波更出彩。

    着力营造开放式协同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完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加快建设超算中心、检测中心、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坚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打造保护最严、创造最活、生态最优的知识产权高地。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快速连接通道,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更多的梦想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二)聚力产业能级大跃升,建设先进智造新高地。实体经济是宁波制胜未来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底气所在。要以数字赋能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筑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制造业“大优强、绿新高”发展。迭代升级传统优势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扩量,抢先布局人工智能、柔性电子、清洁能源、深海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大力实施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行动,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上市公司数量、市值实现“双倍增”,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保持全国领先,更多领军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方阵。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的创新能力,优化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打造一批代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产品、品牌和标准。

    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数字孪生、安全可控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培育壮大四大千亿级数字制造业、四大千亿级数字服务业,打造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基地。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加快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迭代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智化改造全覆盖,形成一批标志性的智能企业、智能产品、智能应用。

    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构建数字赋能、业态高端、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响“宁波服务”品牌。加快港航物流、现代金融、科技信息、法律会计、人力资源等产业集聚发展,放大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配套和提升带动作用。培育壮大总部经济,促进优势产业集群由生产基地向总部基地提升。抢抓消费升级扩容、产业跨界融合的新机遇,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多样化、品质化发展。

    做强产业平台能级。全面提升前湾新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高新区的战略支撑能力,一体推进区(县、市)开发园区系统性重构,加快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开展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坚决整治淘汰“散弱乱”企业和落后产能。优化全市统筹的大招商机制,发挥功能平台招大引强主力军作用,引进集聚更多链主企业、头部企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再创民营经济新优势。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完善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宁波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深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全面清除市场隐形壁垒,打造口碑一流的营商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关心、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三)聚力内外循环大畅通,增创开放发展新优势。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坚持“四个一流”标准,系统优化港口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多式联运体系和智慧管理体系,大力拓展内陆腹地,强化全球港航资源战略布局,提升港口辐射带动和初级产品配置、储运能力。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实施港航服务业补短板攻坚行动,大力引进培育头部航运机构,做大做强远洋运输、航运金融、海事服务等高端产业,扩大“海上丝路”系列指数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球航运中心城市地位。

    构建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加快建设宁波西枢纽、通苏嘉甬铁路、金甬铁路、甬舟铁路、杭甬高速复线,积极推进沪甬跨海通道、甬台温福高铁等重大项目,形成“一主十二廊”铁路网和“五向十径”高速公路网。加快市域铁路、快速干线、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建设,打造全域“四好农村路”,构建多元高效便捷的高品质通勤圈。

    重塑对外开放新优势。系统构建对外开放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两区”联动、内外贸一体的开放格局。创新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办会机制,持续打造商品进口、双向投资合作、人文交流首选之地,扩大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全球影响力。主动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加快打造油气全产业链,放大“数字自贸区”特色优势,形成一批首创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完善独立站、海外仓、前置仓等新型外贸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加快招引高质量外资,培育一批有国际话语权的本土跨国企业。统筹开放和安全,引导企业“危地不往、乱地不去”。

    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投资强基、消费兴市“双轮驱动”,增强内循环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发挥投资对强制造、增动能、优品质、促共富的关键性作用,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超前布局“新基建”,建成一批强链补链的优质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培育健康、教育、时尚、体验等消费新热点,形成一批“国际范、宁波味”的知名商圈和消费地标。

    (四)聚力数字变革大突破,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坚持人民点题、时代出题、改革破题,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均衡、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性障碍。

    坚持立破并举、系统集成,强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完善“最多报一次”平台,丰富“一件事”场景应用,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亩均论英雄”、“碳均见本领”、“金融强实体”等方面形成竞速领跑的优势。分层分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促进平台经济规范有序创新发展。实施以集体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强村富民改革,推进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激活利用,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民“带权进城”,激发农村富美、农民富裕的内生动力。

    勇闯数字化改革“蓝海”,打造数字变革、数字文明的市域范例。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公共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共享开放,充分释放数据红利。聚焦港口、制造、开放、安全、资源配置、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形成更多实战管用、群众爱用、基层受用的最佳应用。

    (五)聚力城乡发展大融合,构建均衡协调新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提升宁波都市圈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

    全市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行动方案,加快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在共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数字长三角、科创产业联合体等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高水平唱好杭甬“双城记”,形成错位协同、联动创新、竞合共赢发展格局,更好发挥在全省的核心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全省“四大”建设,健全宁波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制,加快打造甬舟、甬绍、甬台一体化先行区。深化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做好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山海协作工作。

    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全面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工业用地整治、村庄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大腾挪、大整合、大重构,形成与现代化要求相匹配、滨海特征相协调、大都市品质相适应的空间格局。推进行政区功能化,加强陆海联动、区域统筹、南北协同,形成若干标志性功能组团。

    着力提升都市形象品质。全市域谋划推进重大片区开发建设,打造一批精致新区和活力单元,建成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博览中心、宁波中心等重大地标性项目。加快城乡有机更新,滚动实施“精特亮”工程,大力推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打造一批缤纷街区、特色街巷。健全城市体检机制,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地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四个优先”方针,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坚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推进“种业强市”建设,做优做特绿色都市农业,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美丽乡村综合体。深化“千万工程”,塑造“山、水、林、田、路、房”整体大美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完善“两进两回”政策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创客,切实增强乡村振兴的活力。

    (六)聚力文化发展大繁荣,彰显港城文化新气象。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塑韵、以文兴业,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

    坚守红色根脉。大力实施党的创新理论铸魂、溯源、走心工程,深入研究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让党员干部群众更好地感悟理想之光、信仰之力。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壮大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让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高昂。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标准推进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构建全面覆盖、富有实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教育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化信用宁波建设,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一路畅通。

    彰显都市文化魅力。挖掘弘扬海丝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慈孝文化等优秀浙东地域文化,精心打造三江文化长廊、大运河(宁波)国家文化公园、东钱湖宋韵文化圈、翠屏山文旅融合区、北纬30°最美海岸带,加快建设天一阁博物院南馆、河姆渡-井头山史前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项目,扩大雪窦山佛教名山影响力。加强文物古迹传承保护,推进甬剧、十里红妆等非遗活化利用,实施历史街区振兴计划,留住“老底子”的乡愁和记忆。

    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实施文化“名家引育、名品原创、名企壮大”工程,让新时代港城文化大放异彩。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普及“一人一艺”和全民阅读,更好促进全社会精神富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一批高水平新型智库。实施文化产业“新势力”成长计划,做强做优传媒、影视、音乐、演艺等业态,让文化的力量更好滋养人心、引领风尚、促进发展。

    (七)聚力为民服务大提质,展现共同富裕新图景。坚持全民共富、全面共富、渐进共富、共建共富,让老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

    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科研人员、技术工人、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者等重点群体激励计划,推动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推进基本社会保障统筹、提标、扩面,拓宽老区、山区、海岛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贯通就业创业政策,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创新再分配调节机制,建设“人人慈善标杆区”,营造携手共富的良好氛围。

    擦亮“浙里甬有”幸福民生品牌。大力实施“医学高峰”计划,对标一流打造宁波大学医学部,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基层分诊首诊能力,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打造更高水平的健康宁波。构建生育友好的政策体系,着力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坚决落实“双减”政策,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多样、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等教育内涵提升,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康养融合发展,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建设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积极发展长租房市场,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解决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问题。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办好亚运会帆船帆板和沙滩排球赛事,建设国际滨海运动中心。

    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重点保障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事业社会办政策制度,提高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完善新型居住证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做到有呼必应、有诺必践、有难必帮,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收获更多幸福。

    (八)聚力生态环境大优化,塑造全域美丽新风貌。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

    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落实“6+1”领域达峰体系,推动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建设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提高“风、光、氢、气”等能源比重,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能源绿色化、高效化、清洁化。支持园区、企业开展“双碳”试点示范,培育壮大绿色产业,积极发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切实加强生态治理。以全域建设“无废城市”为引领,巩固扩大污染防治成果。深化臭氧与PM2.5协同治理,全域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推进新一轮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现污水零直排,打造再生水利用的全国标杆,显著提升平原河网、近岸海域水质。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质效,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统筹山水林田湖海治理修复,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子孙后代留足生态空间、宝贵资源。

    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强化“三线一单”管控,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强化执法刚性,坚决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守护好宁波的碧水蓝天。

    (九)聚力依法治市大深化,促进民主政治新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建设法治中国先行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四个机关”建设,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督促“一府一委两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着力提高协商议事质效,拓展凝聚共识渠道,率先构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与时俱进做好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宗教事务治理现代化先行市,持续擦亮“宁波帮”金名片。强化党建带群建,增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全面落实党管武装要求,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设新时代“双拥”模范城市,全力支持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深化依法治市。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与时俱进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更好地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确保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有效运行。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健全大普法格局,让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下转第3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