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现场(朱勤锋 摄) |
|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朱勤锋 摄) |
记者 张 昊 建立“全链条”闭环监督模式,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创新建设“代表督事”数字化应用场景……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监督履职大事表上清晰记录着常委会五年来监督工作的坚实足迹:听取和审议“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报告135项,开展专题询问6次,对61部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对220件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 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牢牢坚持党对人大监督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用好宪法法律赋予人大的监督权,依法加大监督力度、积极创新监督方式、不断提升监督刚性,以强有力的监督护航助力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中心大局 突出监督重点 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旅游经济发展工作监督,通过全域调研、专题审议、专题询问等形式,推动宁波向着建设“国内一流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奋力奔跑; 依法行使监督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实地考察130多家民营企业,汇总梳理21项重点问题,作出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连续3年开展土地利用监督,督促政府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5.73万亩,处置“供而未用”土地10.29万亩…… 紧扣全市发展大局,始终是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着力点。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主动向市委汇报、及时与政府对接,每年召开监督项目分析论证会,按照“精、准、实”要求,确定“打赢‘三大攻坚战’、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先进制造业发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法治政府建设、‘最多跑一次’改革”等重大主题,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打好监督“组合拳”,积极助力全市中心任务落地见效。 人民群众的呼声是市人大常委会履职的风向标和指南针。群众关注的生态环境、教育医疗、养老服务、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物业管理等话题,始终是监督的重点议题。 生活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将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相结合,以市县两级人大联动的形式,赴150多个场所、570多个点位实地检查,先后梳理形成三份“问题清单”,还就社会和群众关切的14项问题进行专题询问,提出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深化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等9方面审议意见,全方位提升宁波生活垃圾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调研求实求准 增强监督深度 “村内新老房子的污水管接户率分别为多少?”“污水管网工程经费如何保障?”“管网老化后,由哪方面来负责维修?”为了守护好宁波的“三江碧水一湖绿”,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发挥“法律巡视”的监督利剑作用,聚焦水污染防治,启动执法检查和专题询问,对照法律条文仔细查找问题,向群众听取意见建议。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监督的“前置程序”,推进监督工作有的放矢。调研前,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加强对代表建议、群众来信来访、网上舆情的汇总分析,做到带着问题开展调研。 在此次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中,检查调研前对5000余条次涉水污染投诉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中央和省委环保专项督查反馈情况,聚焦八方面重点调研检查内容和三方面重点关注情况,有效提高调研的针对性。 在调研中,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通”APP、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平台载体作用,广泛收集人大代表、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群众意见建议,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调研后,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将报告中的一些重要意见建议,及时提交党委参阅,转交政府办理落实,使调研工作充分发挥实效。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人大常委会就复工复产、就业促进、减税降费进行调研,为宁波“两手硬、两战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去年以来,持续对防洪排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停车难、住宅全装修开展调研,发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助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推动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坚持系统观念 凸显监督主线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用好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把“盯住法、管好钱、把牢图”作为三条监督主线,依法监督推动政府解决系统性机制性长远性问题。 ——聚焦“盯住法”,制定关于地方性法规“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办法、执法检查工作程序规定等一批制度,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61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检查和调研,对11件法规开展立法后评估。对于监督中发现法制不完备方面的问题,推动相关法规“立改废释”,修改19件、修订9件、废止5件,形成以监督完善立法、以立法深化监督的良性互动。 ——聚焦“管好钱”,强化财政预算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作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着力构建涵盖“预算、决算”全口径、“编制、执行、调整”全过程、“全市、本级、市属开发园区、部门预算、专项资金、政府债务”多层次、“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多方参与的更加完善的预算审查监督体系。守好国有资产“家底子”,筑好债务风险“防火墙”,仅2021年就推动政府部门整改审计查出问题金额24.3亿元,整改率达94.2%。 ——聚焦“把牢图”,在全省人大系统率先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监督实施办法,构建“全周期、全视角”规划监督体系。每年听取和审议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对城乡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和“三江六岸”拓展提升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跟踪监督,审议慈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等规划调整情况报告;率先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立法,首次采用“三审四表决”通过法规,为推进宁波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奠定坚实法治基础。 环环相扣推进 形成监督闭环 26票满意,8票基本满意——2018年10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市政府研究处理贯彻实施《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审议意见情况的满意度投出庄重一票。 从一年多前市人大常委会确定选题,到组织开展条例的执法检查,形成清单式的审议意见,到市政府对照清单逐项整改、逐一落实,再到次年进行跟踪检查“回头看”,进行满意度测评“销号”,市人大常委会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监督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为打通监督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增强监督效能,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完善全链条“闭环”监督模式。根据监督的对象、范围、特点,运用“清单式”审议意见、“销号式”跟踪落实等方式,将专题调研、专项审议、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备案审查、工作评议等多种监督手段进行有机糅合,让监督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使监督更有力度、更富成效。 按照综合报告与专项报告相结合的方式,我市连续四年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开展监督并作出决定,实现“四大领域”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全覆盖,有效促进国有资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食品安全监督中,市人大常委会探索的“听、访、谈、征、查、单、审、表、评、函”闭环监督“十步法”,在宁波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执法调研中,创新的“自查+联动+走访+座谈+跟踪+整改”的“六加”工作模式,都是通过“全过程、全链条”监督,深化“边查边改”“边评边改”“持续整改”机制,对具体问题做到整改一件、销号一件,确保监督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发挥代表作用 凝聚监督合力 从坐等选民上门,到主动获取信息、行权履职,2020年在全市推广的代表督事制度赋予了人大监督更加丰富的法治内涵、实践价值和社会效应。 仅2020年,全市就开展各类代表督事活动1100余次,参与代表53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6200余条,推动解决问题4600多个。 五年来,我市按照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着力完善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工作全链条参与的有效形式、途径和机制,不断凝聚监督合力。 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去年,我市又创新建设“代表督事”数字化应用场景,截至目前,收集到各类民生事件2898件,事件办结率为90.61%、满意率达100%。 每一位代表的身后,都是一方水土、一方百姓。精心安排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参与常委会组织的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每年开展“五个一”活动,都成为我市各级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动人注脚。 菜市场关系着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监督农贸市场建设管理成为2020年度履职的重中之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组成5个检查组,实地检查172家农贸市场、社区菜店、农产品集中交易中心,网上网下征求近2000人次意见建议,逐条进行分析,形成“一场一表一说明”的调查档案,确保监督工作充分吸纳民意、集中民智。 我市还注重推进代表建议督办和监督工作的有机融合,通过“重点类”建议督办、建议办理工作“回头看”、第三方评估、满意度测评等方式,不断提高代表建议实际问题解决率;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餐饮油烟治理、“天一阁月湖”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一批关系发展和民生的重要建议得到落实。同时,在监督工作中充分发挥代表的专业优势,根据代表所从事的行业、领域,建立14支代表专业小组,在计划预算、科技创新、教育医疗、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专业性较强的监督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深化协同联动 放大监督效应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化行权联动,综合运用执法检查、专题审议、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多种方式,提升监督实效。围绕听取和审议行政诉讼法贯彻实施情况、法院民事审判工作情况,对法官、检察官进行履职评议,实现“对事监督”与“对人监督”有机结合。 深化机构联动,就重要监督事项组建工作专班,既强化牵头专工委责任,又发挥其他相关专工委各自优势,形成监督工作“一盘棋”格局,切实凝聚工作合力。 深化上下联动,每年选择若干重要监督事项,组织全市各级人大协同开展监督。在促进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等专项监督工作中,都是采用全市各级人大联动方式,深入实地明察暗访,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提出审议意见,形成工作专报,督促政府落实整改,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 深化智库联动,制定出台农业农村工作议政智库运行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第三方参与人大监督工作长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因素分析等方法,切实提高监督工作专业化水平。同时,依托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使全市各级人大的监督工作更加生动、立体、亲切,为人大履行监督职权营造良好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