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骏华 去年参加第七届浙江书展期间,聆听了安意如的《故宫如梦》主题讲座,现场购买了她的几部作品,其中就有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日》。当时翻了几页后,定下一个“小目标”:立春那天开始细读。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陌上杨柳青,庭前燕归来……从立春到大寒,奇妙的二十四节气,称得上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但可以指导农事与生活,而且有着丰富广泛的民俗内涵,蕴含着先民仰观俯察所得的“道”与“理”,将“天人合一”彰显得淋漓尽致。北京冬奥会开幕正逢立春,主办方创造性地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倒计时,真是点睛之笔! 旭日晴云四海行,光溪静契水清莹。安意如以个性化的方式体验节气生活,认为“节气是时间的经纬、生活的间奏,只有融入日常,方可化作有情味的乐章”。她以岁时节气为经,风土人情为纬,并将二十四节气对应二十四座城,建构岁时生活的美妙旋律。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有初始之意;春,是岁月新章”,作为四时之始,冬去春来,充满着希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千百年来,立春是农耕社会的一个重大节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迎春仪式,所谓“立春一日,百草回芽,交春一日,水暖三分”,打春、鞭春牛,以示春耕的开始。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春之日往往与农历新年重合或稍有前后,因此安意如在首篇《立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中,分享了不少她的春节记忆。“春节是光阴深处薄薄的信笺,当我翻阅时,它们是清晰的索引批注。”扫尘、理发、贴春联、置办年货、吃年夜饭、拜年……“林林总总都是年的味道”。对于“咬春”这一“不分城乡,长盛不衰,还推陈出新”的食俗,作者更是不惜笔墨,从汉朝立春日必吃的生菜、唐宋的春盘,到如今南方的春卷、北方的春饼,一一列举,让人生津垂涎。 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对于我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感慨:“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法国作家加缪认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陌生人。”三伏暑热,三九严寒,冷暖之宜,毫发不爽。一年之中,生活既有“变化”,也有“不变”,而那些“常态”恰是生命的主色调。“万物生长,自有时序,红尘起落,盛衰无常,行走在天空下,大地上的诸般茫然,孤独喜悦,生命的来处、去处都值得追索。”顺势而为,得失随心,安意如对于世事难两全的理解以及换位思考的最初认知,来源于儿时外公口中的农谚:“做人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种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畦干。”作者坦言:“受外公影响,我内心深处对旧时旧事深怀依恋,愿意做一个守旧的人,因循着节气,去感受季节轮转,描摹人间烟火、四海为家的疏阔风情。” 安意如于记叙及抒情间,感思、传递着人生旅途充盈的美好。“只因有一些思忆皎如日月,照出山河万朵,映衬人间烟火,在外游走的时间愈久,愈觉得,一年一岁一日一时一城一池一人一事都值得用心体味。”传统中国人安土重迁,游必有方,若非无可奈何,绝不愿背井离乡。如今,迁徙可谓岁时的另一种写法,每年的春运大军堪称九州大地特有的人文景观,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我一直对“北漂”群体的心路历程充满好奇,《二十四日》给出了部分答案。安意如是皖南人,可她“从小到大骨子里的做派、思维全是北方的,在江南落落难合”,梅雨季则是她“成年之后坚决逃到干热的北方去的原因”。宽宏豁达、源远清旷的北京,给了她“世俗的安稳”与“成长的欣悦”。她动情地写道:“如果你清楚地感知生养你的故乡形同驿站,并非心理上的故乡,不要畏惧,不必难过,坦率地接纳、面对这个认知,在合适的时候离开,去寻找真正安顿身心之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