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3月16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标志性古典建筑群秦氏支祠在“百岁”之际再次迎来大修——

古建筑修缮 为城市留住文化根脉


秦氏支祠建筑群第一进的门厅、戏台及两侧看楼。(资料图片)

    

    

    

    

    

    中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历经岁月洗礼,每一座保存下来的古建筑都是弥足珍贵的宝贝。

    知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一处文物的消失,消失的不仅仅是那一处建筑,而是与之匹配的一段历史。”

    古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以发现一座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古建筑是城市的历史记忆符号和文化发展链条。

    日前,天一阁博物院启动秦氏支祠建筑修缮项目。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氏支祠在“百岁”之际又将迎来大修。这次修缮,距离上世纪90年代那次大修已过去30余年。

    修缮古建筑,就是保护宁波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秦氏支祠将如何进行修缮?国宝级建筑如何“涅槃重生”?天一阁博物院文保专家为大家作出了专业解读。

    

    保护古建筑是对历史的尊重

    秦氏支祠兼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月湖西岸,马衙街之北,始建于1923年的秦氏支祠便位于此。去天一阁博物院参观旅游的人们,无一不被其精美的建筑工艺所吸引。

    秦氏支祠占地面积2199.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46.24平方米。整组建筑集木雕、砖雕、石雕于一体,尤以朱金木雕为特色,是近代江南传统建筑的代表作品,也是民间建筑工艺集大成之作。2001年,秦氏支祠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天一阁,现已成为天一阁博物院乃至宁波标志性的古典建筑群。

    古建筑营造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中国古建筑经过历代工匠的接续传承,吸收了其他传统艺术门类尤其是雕刻、绘画、工艺美术的特点,因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多重价值,秦氏支祠也是如此。

    天一阁博物院有关专家介绍,秦氏支祠是宁波民国时期祭祀性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宁波近代商业经济发展、宁波巨贾价值观念和血缘宗法制度的物化反映,因而其首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崇文重商,构成了宁波传统文化的底蕴,近代“宁波帮”商人外出经商致富后,受传统儒家思想与价值观的影响,都会回乡修路、造桥、办实业、建宗祠等。始建于1923年的秦氏支祠,建筑时代特征清晰,地域特色鲜明,其富丽堂皇的建筑形制、华美绝伦的雕刻装饰,如明珠般镶嵌在宁波近代历史进程中,见证了巨贾和宗族的兴衰、城市和社会的变迁。

    其次,这组古典建筑群的艺术价值不可小觑。秦氏支祠是浙东地域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从设计理念到布局装饰,均依据江南传统的营造法式,在装饰上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龙凤呈祥、喜鹊登梅、明暗八仙、渔樵耕读、二十四孝”等雕饰,图案丰富,技法高超,栩栩如生。这些题材和形式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寓意,把人的情感和祈愿寄托其中,从而具备了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第三,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秦氏支祠中的建筑以戏台为代表,当初的设计者根据中国传统的易学理论“天圆地方”,把戏台设计成外方内圆,“地”即5.5米见方的正方形戏台,“天”即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榫卯拼接而成的穹窿形藻井,16层大小不一的如意斗拱呈螺旋状逐级而上,丝丝相扣,直至穹顶汇集,中间覆以“明镜”。整个戏台构思巧妙,工艺精致,是宁波地方特色戏台典型风格的实物见证。

    此外,秦氏支祠的建造体现了深刻的社会价值,折射出“宁波帮”商人的“儒商”文化特征。宁波是一个工商业城市,近代的宁波商帮对中国商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秦氏支祠的受祀者秦君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秦君安自幼刻苦好学,后从商发家,在成为甬上富商后,多行善举,常赈灾济贫,曾因平籴米价、海防赈灾,受清王朝赏赐花翎正三品封典,任宁波商务总会协理。“宁波帮”商人在从事商业活动的同时,往往受到传统儒家思想与价值观的影响,所以他们在经商成功后,会把大量的积蓄携归故里,用来建造祠堂、庙宇、书院、学塾、桥梁、道路等,这反映了他们光宗耀祖和热爱桑梓的精神思想和处儒、行商两不悖离的民俗民风,时至今日依然延续。

    秦氏支祠规模宏大,工艺精湛,保存完整,保护良好,这些建筑集中展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朱金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承载了地方传统雕刻工艺的精华。其中的朱金木雕,作为雕与漆并重的中国传统工艺,已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秦氏支祠也是浙东祠堂文化的一处典型代表,历史上的秦氏支祠自建成至1949年,每年的祭祀活动未曾间断,是研究旧中国宗法制度的一个标本。

    

    积极主动修缮古建筑

    促进宁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秦氏支祠系秦氏族人于1923年至1925年所建,时耗银二十余万元,上世纪九十年代按支祠原貌修缮恢复至今。随着时间的流逝,历经风雨洗礼,秦氏支祠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自然老化、腐蚀、受损。虽然其建筑的主体结构、形态等状态尚佳,但是木构建筑终究无法对抗自然老化与风雨侵袭:屋面滋生植物,局部檐口沉降;部分木结构中出现拔榫、糟朽;门窗也因日晒雨淋而发生了扭闪变形;建筑装饰面最重要的部分——生漆、贴金存在褪色现象。这些都已影响到这座精美建筑的安全和风貌,亟待采取修缮措施。

    古建筑保护,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防止其损毁,延长其寿命,而且需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此次维修工程,并不是抢救性保护,而是在出现一些问题后,进行主动修缮,是一个积极的保护过程。”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张亮介绍,为消除秦氏支祠的安全隐患,增强文化遗产展示的效果,天一阁博物院决定启动秦氏支祠修缮保护与展陈提升项目。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施工方案已经浙江省文物局核准认定,于今年3月开工,工期为期250日历天。在建筑修缮完成后,还将进行陈列布展施工,这将为宁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采用研究性保护工程模式

    最大限度还原和展现历史信息

    

    

    

    

    古建筑的修缮是一项细致的科研工作,其专业性要求极高,每一项修缮都有严格的工艺流程。

    笔者了解到,根据浙江省文物局对于秦氏支祠修缮方案的审查意见,本次修缮应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少干预”“可识别性”“可逆性”的修缮原则。为此,天一阁博物院拟在修缮过程中采用研究性保护工程模式,即“以保护的手段,研究的态度对待古建筑修缮,使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还原和展现历史信息”。

    天一阁博物院还邀请了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专家进行网络授课,借鉴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修缮项目的经验,用于秦氏支祠修缮工程。

    相关专家介绍,项目团队将尽量根据“原工艺、原形制、原材料”开展本次古建筑修复工程。在此过程中,将对秦氏支祠建筑群的空间特征、材料、结构、构造、历史文献、营造技艺进行完整记录、系统研究和科学修复。同时,将通过专业的古建筑修缮管理人员对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使修缮工作科学、合理、有序地进行;利用多学科研究、跨部门合作的方法,科学真实地揭示古建筑历史信息,对建筑进行病害去除和结构加固。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将通过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增强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比如利用倾斜摄影技术搭建三维模型,对建筑屋面维修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利用光学技术对戏台、照壁等重要区域进行位移监测。同时,专业的摄影团队还将对重要工艺进行全方位、科学的记录,为后续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历史资料。

    

    图①:秦氏支祠建筑上的脊兽。

    (资料图片)

    

    图②:秦氏支祠戏台的穹窿形藻井。

    (资料图片)

    

    图③:师傅清理门窗残旧漆面,

    为重上生漆作准备。

    (林清清 厉晓杭 摄)

    图④:工作团队勘察秦氏支祠屋面

    情况。

    (林清清 厉晓杭 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