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寒食》诗,是唐代诗人韩翃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因着这首诗,人们记住了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的起源据说跟介子推有关。春秋时代,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最最困苦的时候,介子推等重臣忠心耿耿地跟着他。重耳流亡到卫国,饿得不能行走,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介子推偷偷躲进山沟,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才问从哪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他事情的原委,重耳感动得泪如雨下。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介子推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领赏。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烧死,也不肯下山,最后母子相抱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吃干粮和冷食。 人们崇尚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文化。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习俗扩散到全国各地,成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并逐渐与清明节融合。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它最早源于远古的改火旧习。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禁火”与“改火”之间的间隔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在这段无火的日子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寒食节的日子为“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寒食节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蹴鞠、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人们不禁要问:寒食节吃什么呢?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青团等。冷食当中,青精和青团流传得最多。青精,就是乌饭,用糯米染乌饭树叶之汁煮成的饭。青团,就是用艾青做成的食品,如人们通常所说的金团、麻糍、青块等。这种食品易于保存,够吃三五天。 这些食品的重要辅料之一——艾草,不仅清香美味,还是民间常备的一味中药。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七年之病很顽固,但三年以上的陈艾却能治愈它。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是我国的传统中药,能散寒去湿,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固本扶阳。艾可以用来治疗腹痛腹泻、月经不调、关节肿胀、肌肉酸痛、咳嗽咳痰等。现代药学试验证明艾有抗病毒、杀菌的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经常艾灸,还可以改善人体的亚健康状态。因此又有“寒食清明不生火,金团麻糍日子过”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