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扫码看全文 |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发挥政府作用,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优化资源布局,扩大服务供给,构建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确定工作原则为:覆盖全民,公益导向;科学布局,统筹城乡;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政府引导,多方参与。 《意见》提出,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政府提供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标准更加健全、品质明显提升,社会力量提供的普惠性公共服务实现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群众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据新华社) 据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记者 林德韧 全民健身事关全体人民的福祉,构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对推进健康关口前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发布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又一助力,专家们认为,这一文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向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制定的推进全民健身深入发展的重要文献,对于全民健身事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明显改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繁荣发展,全民健身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方式更加文明健康,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到2020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2%,但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布局不优、载体不新、质量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较为突出。《意见》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台的。 “立足人民,服务全民”是《意见》的最大特点之一。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世阳认为,《意见》全文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特质,致力于服务全民、全民共建、全民共享。他表示,《意见》的措施覆盖了各个年龄层面,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健身权利。 《意见》从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均衡的资源布局、更绿色的健身载体、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更科学的运动方式、更浓厚的社会氛围、更强大的要素支撑8个方面,提出了29项改革措施。 例如,《意见》针对长期存在的“一场难求”场地设施难点问题,提出“按人口要素统筹资源布局,优化城市全民健身功能布局”,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场地设施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意见》还指出,“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规定“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认为,《意见》明晰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方向,回答了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高在哪里”的问题,向人们展示了一副未来健身生活的鲜活场景。 “《意见》从多个维度来定义‘更高水平’的内涵。在设施方面,除了提出2025年、2035年人均场地面积数量目标,还提出建立国家步道体系,推动体育公园拆墙透绿,完善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在赛事方面,提出要建立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和各级各类群众赛事体系、培养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联赛。”王裕雄说。 对于《意见》的深远意义,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说:“全民健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相信在《意见》的引领之下,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将构筑新格局,助力全民健康、全民幸福,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