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3月2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托尔斯泰的中国知音

——缅怀镇海籍著名翻译家草婴


一九九三年于巴金寓所,草婴把所译托尔斯泰小说赠予巴金。

草婴译文手稿

上海·草婴书房

镇海骆驼街道余三村盛家祖居地

    

    

    

    

    

    

    张文波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老子

    

    芳草萋萋,春水汤汤。

    碧蓝的天空下,盛氏门楼的挑檐直刺苍穹,始建于清代的九进十明堂,诉说着当地望族的一段历史。“吾族盛时有花园五,曰:守愚、日涉、竹医、肯园、一鉴轩。”前大厅上方有一匾上书“敬德”两字,寓意心有敬畏、崇德尚学。

    这里是余三村盛家祖居地,这里曾走出一代翻译大家,今年3月24日,是他99岁诞辰,而按我们宁波人的算法,他已经100岁了。

    如果说读到莎士比亚会想起朱生豪,读到巴尔扎克会想起傅雷,那么当读到托尔斯泰小说时,你一定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草婴。

    孜孜矻矻,兀兀穷年,耗时廿载,他以一己之力翻译完成400万字《托尔斯泰小说全集》。

    草婴是我国著名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原名盛峻峰,1923年出生在镇海骆驼桥。

    孟春时节,人们忙忙碌碌,已经很少有人能说得出草婴的一点一滴。一条小船从中大河宽阔平静的水面划过,激起阵阵涟漪。

    草婴人生的最后祈愿是“留一块墓碑,不如建一个书房”。

    这个愿望,在他去世4年后达成。2019年3月23日,位于上海市乌鲁木齐南路178号的草婴书房开放。

    蓝天白云,绿茵修竹,米黄色的墙体,赭红色的瓦片,简洁明快,繁华都市中一片安宁。

    序厅后是草婴翻译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作品墙,3部长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中短篇小说4卷:《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以及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

    来访的人走进草婴书房,认真浏览、会心凝神、若有所思,在这里感受翻译家日复一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笔耕岁月。

    

    

    ■ 微小而切实

    

    

    鲁迅先生说:“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巴金先生说:“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全世界的良心。”

    草婴用翻译的方式接近这位巨人。

    “‘那里,倒在正中心,我要惩罚他,摆脱一切人,也摆脱我自己!’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中心。可是她从臂上取下红色手提包时耽搁了一下,来不及了,车厢中心过去了。只好等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投身到河里游泳的感觉攫住了她,她画了十字。这种画十字的习惯动作,在她心里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就在前后车轮之间的中心对准她的一瞬间,她丢下红色手提包,头缩在肩膀里,两手着地扑到车厢下面,微微动了动,仿佛立刻想站起来,但又扑通一声跪了下去……”

    每位读到《安娜·卡列尼娜》中这经典一幕的读者,都会被深深攫住。

    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时,托尔斯泰写到安娜之死后伏在桌上哭泣。在描写安娜时,托尔斯泰一反平时朴实无华的语言,使用最绚丽的辞藻通过伏伦斯基的眼睛、吉娣的眼睛、陶丽的眼睛、列文的眼睛精心塑造安娜,使这个贵族少妇成为世界文学史中无与伦比的美丽形象,但追求个性解放的她,最后没有逃脱悲剧命运。

    草婴的学生章海陵曾讲起一件事,夏天的一个傍晚他上门拜访,发现老师神情不同往常,忧郁,思想也不太集中,但又显得激动。他匆匆告辞,草婴却一再挽留。过了一会儿,草婴动容地说:“安娜死了……我刚才在翻译‘安娜之死’,心里难过。”

    在托尔斯泰全部小说中,草婴最喜欢《安娜·卡列尼娜》,也是3部长篇中他最早动手翻译的一部托翁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1873年—1877年),当时封建、专制的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国家处于转折关头,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怎样对待这场空前的大变动,成为每个有头脑有良心的俄国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时,家庭悲剧层出不穷,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引起了托尔斯泰注意,从而创作出安娜这一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草婴在《19世纪俄罗斯妇女的悲剧——〈安娜·卡列尼娜〉译本序》中分析了托尔斯泰创作这部作品时的时代背景、创作手法、对书中人物的态度,正是基于对托尔斯泰所处时代和创作风格的全面了解,才让他的翻译准确传神。

    草婴在写给蓝英年的信中说,“我这辈子从事翻译,主要目的就是想在历史剧烈变动的时代,为苦难深重的人民做一些微小而切实的工作。”

    王佐良曾提出中国翻译家的三大独特传统:一是具有高度的使命感,为了国家、民族的需要不辞辛苦地去找重要的书来译;二是无畏,不怕难书、大书、成套书;三是做过各种实验:直译,意译,音译,听人口译而下笔直书,等等。在这些优秀翻译传统面前,草婴就是一把尺子。

    

    ■ 宏愿与挫折

    

    

    1963年,40岁的草婴订下了一个宏大的计划。

    在这之前,他已经做了扎实的铺垫,上世纪40年代翻译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是苏联作家普拉多诺夫的短篇小说《老人》,讲反法西斯的故事;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他翻译了尼古拉耶娃的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肖洛霍夫的小说《学会仇恨》《一个人的遭遇》等,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矛盾。

    接下来,他想用20年时间系统翻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包括3部长篇、自传体三部曲和几十个中短篇小说,字数约400万,原定1976年完成。

    “为了保证译稿的质量,就不能急于求成。”他曾说。

    正当雄心勃勃的草婴一步一个脚印实施他的翻译计划时,只译出10多个中短篇小说,史无前例的十年“文革”就迫使他中断了这项工作,一荒废就是12年。

    在这12年中,草婴经受了精神打击和身体伤害的双重考验。

    十年浩劫开始时,肖洛霍夫被污蔑是苏修文艺鼻祖,草婴因翻译他的作品被斥为肖洛霍夫在中国的代理人和吹鼓手,除了受批斗,还要挨打,头发也被剪得乱七八糟。

    草婴书房中放着一尊白色大理石裸体少女的全身雕塑,半米多高,犹如希腊女神,草婴专门配了一个木质托架,放在卧室的一角。另一尊是古铜色陶瓷制成的少女全身雕像。预感到自己收藏的文化珍品将毁于一旦,无奈之下草婴决定敲碎,竟然根本没有抬手的力气。

    这让他感到莫大的屈辱与愤怒,“世界上哪一个国家,哪一个艺术博物馆不收藏象征着美与纯洁的裸女雕像?怎么就成了丑与恶的代表必须销毁?”破坏的任务交给儿子元良执行,50年后儿子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还对父亲抱歉不已。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些都没有动摇草婴埋在心底的那颗种子。

    1975年的一天,草婴在工地扛水泥包。一卡车水泥运到瑞金路工地,草婴要把水泥包从卡车搬到建筑工地仓库。当时天已昏暗,走到卡车边的草婴还没站稳,一包水泥就压到他的背上。

    “咔嚓”脊梁骨被压断,草婴昏倒在地。

    十二节胸椎压缩性骨折超出一厘米,瑞金医院的医生说:轻则下肢瘫痪,重则有生命危险。还是“牛鬼蛇神”的草婴不能住院治疗,只能回家,仰天躺在一块木板上,一动不动几个月,忍受着痛彻骨髓的疼痛。

    草创未就,遭此厄运,草婴咬紧牙关,决心遵照医嘱让断骨自然愈合。“万一我不能痊愈,那么下半辈子就没有什么事可做,我还有完成翻译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一项计划呢。”

    1976年9月,曾经引领草婴学习俄语的姜椿芳来到上海。十年浩劫中,他被关六年零八个月。虽然双目已近失明,在草婴家里休养期间,姜椿芳仍表示决心创办《中国大百科全书》,这给计划翻译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草婴以巨大的鼓舞。

    “在阅读和翻译文学作品中,我认识到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就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他的作品用感人至深的艺术手法培养人的博爱精神,反对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和思想。”草婴在《我为什么翻译》中这样说。

    痛苦的经历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 译者与楷模

    

    

    古有“韦编三绝”,今有“六步翻译”。

    1983年6月22日,草婴和高莽有过一次关于翻译的黄山夜谈。草婴很少开口,但是一谈到翻译就有些止不住。他说翻译一部作品要经过很多步骤。

    “第一步是反反复复阅读原作,首先要把原作读懂,这是关键的关键。”托尔斯泰在写完《战争与和平》后,专门写了文章说:“我在最优越的生活环境里,花了5年连续不断的艰巨劳动,写成了这部作品。”草婴说:“托翁写作《战争与和平》时,前后修改了7遍。译者怎么也得读上10遍20遍吧?读懂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自己的头脑里清晰了,译时才能得心应手。”

    “第二步是动笔翻译,也就是逐字逐句地忠实地把原著译成汉语。翻译家不是机器,文学翻译要有感情色彩。”《战争与和平》所描写的事件发生在1805年至1812年间,涉及19世纪早期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牵涉到形形色色的人物。为了保持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生动性,草婴做了559张卡片,写上每个人物的姓名、年龄、身份和特点。为了领会原作精神,草婴就去读和19世纪有关的历史事件,跟随作者了解天文地理的广泛知识,特别是俄国的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军事、风俗人情、生活习惯等等。

    “下一步是仔细核对译文。检查一下有没有漏译,有没有误解的地方。仔仔细细一句一句地核对。再下一步就是摆脱原作,单纯从译文角度来审阅译稿。”草婴用力最大处在译文的流畅易读,为了这个目标,他曾经请老朋友孙道临朗读过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译稿。

    “再下一步就是把完成的译稿交给出版社编辑审读了。负责的编辑能提出宝贵的意见。然后我再根据编辑的意见认真考虑,作必要的修改。”

    “在校样出来后,我坚持自己至少通读一遍。这是我经手的最后一关。再以后得听读者的意见了。”这就是著名的“六步翻译法”。

    这是翻译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境界。

    翻译中遇到的困难不是经年累月的寂寞,而是常常感到自己的中文水平不够,翻译表达时不能得心应手。草婴说自己的外文水平也不够,翻译时较多使用各种工具书,花的时间也就多了;此外,知识面不广,文学素养不足。

    “但我相信勤能补拙,只要不怕麻烦,不惜多花功夫,总能克服各种困难,做好自己的工作。”草婴用20年为读者奉上了托尔斯泰的小说全集,同时,也把自己铸成一个楷模。

    读完《战争与和平》草婴译本的作家王西彦,怀着莫大的喜悦,对草婴重译托尔斯泰的几乎全部重要作品所表现的坚定意志和艰辛劳动深表敬佩,并从文化积累的角度提出一个虔诚的期望:什么时候在文化界多产生几个甘守寂寞而献身专业的“傻子”?

    “我是一棵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棵小草来到世上,就是给黄土地增添一丝绿意。”在草婴的故乡,沿着中大河两岸,野菊花、牵牛花、田字草随风摇曳,铺满大地的小草年复一年,生生不息,草婴以柔弱之躯架起了一座中国人通往19世纪世界良心的桥梁。

    (本版图片由张文波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