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3月29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

——读梁晓声《人世间》

    

    

    

    

    

    

    朱延嵩            

    

    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目前正热播中。从2010年酝酿构思到2017年书稿完成,梁晓声用7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部115万字的鸿篇巨制。小说塑造了百余个人物,是一部“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人世间》(三卷本)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很令我感动:60多岁已经退休的父亲周志刚在老旧的街道上,用铁锨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周父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就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弄点黄泥巴涂自家墙壁都是很费劲的事,周父的这种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也正是有这样乐善好施的父亲,才有了乐于助人的儿子周秉昆。当马守常去澡堂子搓澡意外摔倒时,是周秉昆见义勇为,用平板车把他送到医院,在途中还不忘把马守常的头、手、脚包裹好。做了好事还不留名,选择默默离开。

    梁晓声认为,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一定包含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可以是怎样的”。这种作品必然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指引人们向善向美。他笔下的父亲是刚强的汉子,从不抱怨,也不叹气,觉得生活苦,嚼嚼咽下去,凭自己的一双手养活全家。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如同层岩一样,一层一层地积压着,凝固着,坚实地奠定了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作者笔下的母亲以坚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尽己所能承担着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恪守做人的原则,以美好的道德情操感染和教育着子女。周家三兄妹成长奋斗的路径不同,却都有着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周秉义喜欢读书,上进心强,思路开阔深远;周蓉爱阅读,爱思考,有主见,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周秉昆也愿意读书,哪怕成为工人后,也想读更多的书。

    当下如何定义“成功”?梁晓声认为奋斗是人民史诗的底色。优秀知青的代表周秉义,插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后坚守自己的信念,在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保持精神世界的富足。他“心中有家,心中有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更多像弟弟那样的人摆脱贫困。他想把自身能量充分放大,与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造福更多的百姓人家。周秉义的成功不是功利的成功,更多的是责任担当。而小说中的派出所所长龚维则,早期尽忠职守,心里装着百姓,在有限的能力下,尽力帮乡亲办好每一件分内事。但当他坐上副局长位置后,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最终还是没能顶住糖衣炮弹的攻击,坐实了贪污受贿的罪名。用梁晓声的话说,美好的人生就是好好生活,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能总是生活在攀比、不满足的状态下。好的生活不能仅从物质层面理解,精神的丰盈和满足同样很重要。

    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说,《人世间》这部小说将人性的善、人心的单纯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它像一条小溪,缓慢地沁入我们心田,让我们感受到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巨变。作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等诸多奖项的《人世间》,体现了苦难、奋斗、担当、正直与温情,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式展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是梁晓声“好人文化”最形象的文学表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