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行走基层·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3月3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鲁财定

坚守工艺石雕技艺 开拓广阔市场


鲁财定在打磨石刻物件。(陈朝霞 摄)

鲁财定的石料加工场堆放的石刻物件。(陈朝霞 摄)

    传统工匠艺术之路

    系列报道

    

    雕花柱础、石窗、抱鼓石、须弥座、栏杆……春日时分,记者走进位于海曙区鄞江镇芸峰村的财丰石料加工场,便被这里的各类石刻物件所吸引。加工场负责人鲁财定正握着磨头,对着一块长方体的厚重石块精心打磨。

    位于四明山东麓的千年古镇鄞江,南北山峰对峙,为四明山入口,有“四明锁钥”之称。石雕艺术在鄞江镇历史悠久,宁波产的石材小溪石和梅园石,主要产自鄞江的梅园山、锡山一带,而打磨这类石料的“宁波工艺石雕技艺”于2015年6月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记 者 陈朝霞

    通讯员 崔 宁 张 琦    

    

    石雕技艺博大精深

    今年58岁的鲁财定从16岁就开始在鄞江的山上采石,拜镇里的老石匠为师,学习石雕技艺。2018年12月,他被命名为区级非遗项目“工艺石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石料加工场被确定为传承基地。

    鄞江曾盛产梅园石,采石业从古代起就是鄞江的一大特色行业,至今镇内有上化山古石宕、天塌宕、马鞍岗古石宕、华兴宕4处古采石场遗址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梅园石结构致密坚硬、质地细腻光滑,广泛用于住宅、寺庙等建筑中,很多工艺精良的梅园石雕作品流传于世,比如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的唐代经幢、如今存放在东钱湖石刻博物馆的石刻群、天一阁门前的石狮、天童寺的御碑记、日本奈良的世界文化遗产东大寺南大门前的石狮等,都由鄞江梅园石雕刻而成。而如今走进宁波任何一座古村、寺庙等,梅园石所雕的石狮、石桥、石牌坊、石台板花阶等更是随处可见。

    是土生土长的鄞江人,1980年,16岁的他跟着师傅在镇内悬慈村附近的山上采石料,开启了自己作为石雕匠人的生涯。

    “20世纪80年代前后,鄞江镇内有60余家石料加工场,几乎家家户户有石雕师傅,当时周边山上的梅园石产量也不错,全靠手工开凿。”鲁财定回忆,开采石料全凭一把铁锤,非常辛苦,“风吹日晒还是小事,每天用8公斤重的锤子对着钢钎挥上挥下,有时手被铁锤误伤,有时松动的石料落下来砸伤,而搬运石料时一不小心被砸伤也是家常便饭,我手上、腿上的受伤部位数量自己都数不清。”

    在学习了两年采石料、粗雕技艺后,鲁财定又前往以石刻精雕闻名的台州温岭,继续拜师学艺。“打毛坯、画草图、去边角料、镂花、精雕……雕刻技艺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刻苦学习了两年后回到家乡,在石料加工厂打工。”鲁财定轻描淡写地说着40多年前的学艺生涯,在他看来,石雕技艺博大精深,雕刻手法有圆雕、浮雕、浅浮雕、镂空雕、阴刻、阳刻等,题材则包罗万象,有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图案和文字,也有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戏曲故事和名人故事等,“学习石雕技艺需要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厚积薄发,没有半点捷径。”

    与时俱进开拓市场

    2002年,鲁财定自立门户,带领几位徒弟从事石材加工和雕刻生意,为宁波及周边地区制作各类石雕作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宁波不少乡村日益重视文化传承,很多宅子修旧如旧,城市建设中修建绿道、桥梁,也需要大量石雕,这为石雕技艺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鲁财定说,这些年,他的石料加工场基本没停,“有3名雕刻工匠常年驻扎,订单紧张时有10多人同时作业。”

    鲁财定介绍,这些年他的石雕作品主要分布在宁波周边的乡村及城区,天一广场喷泉池边的梅园石台阶、东钱湖韩岭一家酒店的石刻、镇海古海塘公园的壁画等都出自他之手,而更多的是乡村、寺庙所需的石狮、石桌、石凳、石窗、栏杆等各种石构件。多年的技艺沉淀和积累,让鲁财定名声在外,口口相传赢得了宁波市内外不少忠实客户,“前几天刚从舟山回来,为一个寺庙前的斜坡安装新雕刻的一块7平方米的九龙图案石雕。上个月为海曙区龙观乡后隆村安装好新修河道的石刻栏杆。年前则为广东一座寺庙建筑石构件进行雕刻”。

    近年来,由于鄞江本地梅园石开采数量有限,在日常雕刻过程中,鲁财定会从福建、山东、四川等地购买石材,选择青石、大隐石等进行创作,而且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来的纯手工制作逐渐由磨光机、磨头等机械所替代,不过细节处鲁财定还是亲力亲为,传统的锤子、凿子、锉刀等工具全上阵,完好地传承鄞江特有的石雕和石材加工技术。“记得曾经为宁波一个村庄雕刻了两对1.8米高的石狮子,我们师徒三人精雕细琢,花了整整两个月才完工,手工雕刻出来的作品的高低层次、立体感和精细度,是机器雕刻无法比拟的。”鲁财定说。

    虽然目前“业务繁忙”,但是鲁财定依旧对技艺传承感到忧心忡忡。现在,鄞江石料加工厂从高峰时的60多家减少到10多家,而且石雕匠人很多来自温岭、三门等传统的石雕产业发达的地区。“如今宁波通晓石刻技术的‘老前辈’屈指可数,我有三名徒弟,最年轻的都48岁了,学这一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鲁财定坦言,石雕是个“苦差事”,经济效益也一般,要耐得住寂寞,更要吃得起苦,“一方面雕刻过程中灰尘多,不可避免对匠人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安装厚重的石雕物件时,很多场合机械不能抵达,完全需要匠人肩扛手提,难度大且容易受伤。如何进一步扩大宁波工艺石雕的影响力,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宁波工艺石雕队伍中来,任重道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