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陈绍法烈士墓前,邵锡表献上一束花。 (苟雯 摄) |
记 者 张凯凯 苟雯 通讯员 陈曦希 清明时节,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里,朵朵白菊迎风攒动。刚过90岁寿辰的邵锡表在革命烈士纪念塔下垂手而立。青山有幸埋忠骨,他的战友和亲人在此安息。 “绍法舅舅,我是锡表,我又来看你了。你是为革命牺牲的,我们不会忘记你。”陈绍法烈士墓前,邵锡表躬身献上一束白花,眼里是道不清、诉不尽的追思之情。 三代从军,历史的厚重在邵锡表生命中烙下刻痕:悲壮牺牲的堂舅陈绍法烈士,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父亲邵岳庆,10来岁就给革命同志送饭送信的妹妹邵锡燕,16岁就参加革命的自己,还有参军的儿子邵明军…… 青春掩于烽火 1948年到1949年初,这是黎明前的至暗时刻。在父亲邵岳庆的安排下,16岁的邵锡表投身革命,成了三五支队的交通员。 “当时,我们一家人都不知道,父亲其实是地下革命工作者。他冒着生命危险、顶着被误解的压力,为革命同志传递情报。”邵锡表告诉记者,为不引起敌人注意,邵岳庆还让10来岁的女儿以砍柴为名,为隐蔽在樟村天象岩山上草棚的革命同志送信送饭、通报情况。 “那时哪有多余的粮食,送上山的每一顿饭,都是爸爸、妈妈从口粮中节省下来的。”邵锡表说。 战争不但艰苦,而且残酷。堂舅陈绍法被捕时,邵锡表刚好在场。 那是1949年3月18日,陈绍法和战友在上古山开会,遭敌人包围。突围时,为了掩护战友撤离,陈绍法的腹部连中三枪,不幸被捕。 三日后,噩耗传来:敌人为获取情报,轮番对陈绍法进行刑讯逼供,未果,遂将其杀害。牺牲时,陈绍法年仅30岁,这位普通农民青年的模样,甚至没能留存在邵锡表珍藏的老影集里,但在他心中,却是英雄的样子。 传承映鉴未来 穿过狭长小弄,跨过樟村广场,鼻尖传来烧饼摊的香气,邵锡表的家与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只有近一公里距离。 这短短十来分钟的脚程,一端连着市井烟火,一端连着历史记忆,令人不禁感慨:没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义无反顾、前仆后继,何来如今盛世繁华? 这或许就是清明节的意义:历史清明,人自清明。 在章水镇中心小学,邵锡表曾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他讲自己和战友的剿匪经历,两人联手抓住10个土匪,立下二等功,“但回来还挨了一顿骂,说我们两个不顾自己的安全,胆子太大”。 他讲自己探察国民党反动派据点的故事:装成行贩,向敌人兜售河鲫鱼,凭着物美价廉的“甜头”和不谙世事的年龄让对方卸下心防,再在上门送鱼时摸清底细,最终将这一据点连根拔起。 他参军时年轻,深知年轻人的力量,所以他说“现在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告诉孩子们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大有作为。 他在讲述时,脖颈上挂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手里拿着半个多世纪前自己参军时的兵役证。那本已经褪色的、印有彭德怀元帅签章的兵役证,薄薄几页,却重逾千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