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0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翠屏山畔,“杜东精舍”助学育才

    

    

    王清毅 

    

    南邻翠屏山、西傍杜若湖,旧有兰若,人称普明庵,后更名杜东精舍。

    普明庵虽然地处幽僻,但周围茂林深篁,空气清新。鸣鹤一乡,佛庐相望,而士子讲学之所,则自杜洲书院荒废以来,往往寄寓这些佛宇。

    清康熙年间,有尚德之人,修普明庵,其弟子祖灯,增置熟田十亩,同时居士罗应聘夫妇来此奉佛,捐筑禅屋,有堂有庑,外加高墙围护。从此,经营的庵田及募化的收入与拓建的梵庐,为贫寒经生士子寄读听讲和乡里设塾课童,提供了经费贴补与学习条件。

    清乾隆年间,封翁(封建时代因子孙显贵而受封典的长者)陈五峰先生,和蛟川的杨西园前辈,开设普明庵,每届岁科两试,报名者众多,一时最盛。后十余年,主讲席者为宓燕山先生,门生有陈双湖、魏竹苑等,后先辉映,成就一段佳话。

    春雨夏日秋风冬雪,季节轮回时光流逝,普明庵延绵助学130余年,虽经小修,但难免瓦碎砖松、屋漏壁动、梁柱裂损、檐梢断折,渐成危房。此时,有位杜唐先生,对普明庵深怀母校情结,与族先贤五峰先生一样热心办学。对庵宇的颓危状况,看在眼里,忧在心中,与庵中住持相商,二人竟然想到一处。

    因普明庵曾是杜唐先生童子时的弦诵地,虽已更名杜东精舍,但首先捐资,当仁不让,俾住持及时修葺,又嘱其校友、一样热心助学的宓平撰写《募修杜东精舍引》。

    “精舍”一词最早出于《管子·内业》,唐代的精舍多指佛教的禅院,而宋元明的精舍则指“读书著述的学舍”,这些学舍有的还兼开讲堂。在清代,精舍除了与佛教相关之外,还指设在寺庵供士生读书、注经、考史的学舍,杜东精舍就是这类学舍。

    引,则是一种文体,一般是写在正文前面引领正文,简要介绍写正文的缘起等。宓平的这篇引文,或可说是目前仅有的关于杜东精舍的存世文献。它陈述了由普明庵到杜东精舍,自康熙至乾隆间办学助学的兴盛概况与业绩体现,提出因历时已久,房宇已呈颓危之状,吁请公众捐资修葺助学育才。嘉庆年间,宓平的《募修杜东精舍引》,由僧四处榜告,众人慷慨解囊,捐资乐助。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