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4月4日晚,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W1至W5区启动病人收治,约4000名患者陆续抵达,其中包括核酸检测阳性的儿童及其家庭成员。这也是上海首次开设“亲子方舱”,采用亲子收治模式(4月6日观察者网)。 此前,社交平台上热议一组照片,称上海金山区有一处“婴幼儿隔离点”,由于孩子与家长分开,没法及时照护,多名婴幼儿拥挤在床位上。4月2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方面答复上海辟谣平台:网络流传的照片、视频是我院儿科病房在内部腾挪过程中的一些场景,并非“金山婴幼儿隔离点”。仅隔两天,上海就首开“亲子方舱”,这个“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速度值得点赞。更值得点赞的是,政府不是对谣言一辟了之,而是从谣言中发现是否有民生需求,只要有民生需求,就尽快满足。4月6日,上海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新闻发布会上进一步明确,针对儿童群体设置专门区域,增强照护力量。同时,对有家庭成员感染的情况采取亲子收治模式,对于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由监护人自愿申请,在充分了解可能的健康风险并签署告知承诺书后,可以陪护。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近年来,各地推行一“码”当先、一键投诉、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等模式,一方面接通科学的天线,一方面留意民情的地线,受到群众欢迎。同时,一些城市实现应急处突“一点呼叫、一线响应、一片集结”,打通突发公共事件先期处置“最后一百米”,打造“呼应”升级版,彰显“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如果说,常态下的民生服务,有时候可以暂时缓一缓、等一等,那么,应急状态下,不确定性增加,民生需求点增加,急迫性增加,社会关注度对群众情绪影响增加,这个时候,政府对群众呼声的回应就要更快。这既需要高度的担当精神,也需要有相应的包容情怀。 近日,上海一名楼栋内有阳性感染者被封控在家的护士,被医院急招返岗,面对这个诉求,小区居委会干部带着哭腔说:“你这个情况我知道,但是我不敢作主……”旋即他又表示:“现在只要你能够承诺,你确确实实是返岗,那我就放你出去……你出去了你也可以回来,但是你不可以去其他地方,纯粹是为了工作才可以出去……”原则兼容情怀,担当兼容变通,这样的回应,自然事半功倍。倘若居委会干部简单粗暴拒绝,或层层汇报等待反馈,则可能耽误更重要的事情。 应急处突需要“呼应”升级版,既需要有一套向基层赋权的应急机制,也需要总结应急“呼应”的经验,在常态化工作中,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速度和质量,让民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