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1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以上图表来源于《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宁波应对风险挑战、砥砺奋发进取的五年,也是抢抓重大机遇、锻造硬核力量的五年。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快建设“名城名都”,持续深化“六争攻坚”,扎实推进“争先进位”,顺利完成本届政府工作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五年来,新思想光辉指引,殷殷嘱托牢记在心。深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主动唱好“双城记”,加快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积极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不断提升港口、开放、制造业等优势,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五年来,新理念科学引领,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8973亿元增加到14595亿元,从全国城市第16位跃居第1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115亿元增加到1723亿元,从第12位跃居第10位。工业增加值从第11位跃居第7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总数居全国城市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万元增加到7.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9万元增加到4.3万元。高分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连续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五年来,新格局战略牵引,枢纽城市扎实构建。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保持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100万标箱、连续4年居世界第3位。获批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口岸进出口总额突破2万亿元,居全国口岸第5位。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近1.2万亿元,成为全国第6座“外贸万亿之城”。引导推动企业积极拓展内销市场,规上工业企业内销产值占销售总产值比重提高到81.2%。

    (一)抓创新、强动能,实体经济发展实现跃升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甬江科创区建设全面推进,甬江实验室启动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双倍增”,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3%。加快高端人才集聚。支持全职顶尖人才项目12个,新增高技能人才30万人,新引进大学生67万人。加速产业提质升级。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接近1万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49.6%。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55家。市场主体总量120.8万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居全国城市第3位。

    (二)抓统筹、促协调,区域均衡发展走在前列

    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45.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78.4%。东部新城、南部新城、镇海新城等区块展现新形象。推动交通外联内畅。开工建设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一期,建成投用栎社国际机场三期、甬台温沿海高速及石浦连接线。新增城市快速路84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08公里。提升人居品质。改造棚户区6.1万户、老旧小区2300万平方米、城中村1650万平方米。实施“精特亮”工程280个。建成“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36公里,新增绿道1100公里。推进乡村振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位居全省首位。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成为首批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

    (三)抓开放、提能级,内外开放合作取得突破

    打造一流强港。宁波舟山港获评全省首个中国质量奖。海丝指数写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跻身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十强。海铁联运量超过120万标箱。提升开放水平。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3.8%,服务贸易额实现倍增。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7个。深化区域合作。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十大标志性工程扎实推进,杭甬“双城记”宁波行动方案出台实施。推进消费提质增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9亿元,网络零售额超过2800亿元。建成15分钟商贸便民服务圈33个、三星级以上农贸市场207家。

    (四)抓改革、优环境,发展动力活力持续迸发

    推进数字化改革。完成数字化改革制度规范65项,市县两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初步建成,政务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到95%。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获批全国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8万亿元,制造业贷款占比提高到24.1%。市属竞争类企业混改率达76.8%。优化营商环境。“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率、满意率均居全省首位。基本建成“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连续2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五)抓生态、促转型,美丽宁波建设扎实推进

    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42家。光伏装机容量居全省首位。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19.5%和22%。强化环境污染治理。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95.9%,PM_2.5平均浓度下降43.2%。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提升到86.3%。推进生态整治修复。扎实做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整治海岸线110.7公里,修复废弃矿山218处。创新实施河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

    (六)抓保障、惠民生,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改善

    谋划推动共同富裕。启动实施共同富裕示范先行19项标志性工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1%。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1.8缩小到1.72。提升社会保障标准水平。新增城镇就业12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左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提高40%、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年1.2万元。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提高教育发展质量。新增公办幼儿园43家,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超过91%。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03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3.3万个。优化医疗健康服务,新改扩建医院38家、增加床位1.1万张,新增执业医师1.1万人。新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4.4万人。增加养老托幼供给。每百名老人社会养老床位提高到5.6张。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机构694家、托位2.5万个。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井头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增国家一级博物馆2家。荣获“奥运冠军之城”称号。

    (七)抓源头、防风险,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有效抓好疫情防控。在较短时间内打赢镇海、北仑等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线。大力推进平安建设。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双下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绩效居全省前列。夺得省“一星平安金鼎”。创新和加强基层治理。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强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县乡两级矛调中心全覆盖。切实防范化解风险。重拳打击非法集资,稳妥处置企业股权质押风险,积极防范房地产领域风险。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和海塘安澜工程建设,成功防御“利奇马”“烟花”等强台风。

    (八)抓作风、增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加强政治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法治建设。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726件、政协提案2448件,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32件。获评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强化效能建设。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居全国重点城市第3位。推行首问负责、即问即办,健全问题及时主动发现、有效解决闭环机制。深化作风建设。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三服务”和“三为”专题实践活动。坚决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落实“六稳”“六保”,全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增长21.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和9.7%,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二、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宁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宁波发展方位和历史使命,真抓实干、开拓奋进,在新时代赶考路上继续考出好成绩、交出新答卷。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对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认真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决扛起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历史使命,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奋力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后五年,要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创新驱动力、文化软实力、环境舒适度、人民富裕度、城市美誉度。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10万元和6万元。

    (一)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锻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硬实力。提升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标准建设甬江科创区、甬江实验室,初步建成三大科创高地。更大力度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攻克关键核心技术500项以上。着力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建成国家级产业集群5个以上。培育壮大四大千亿级数智化制造业、四大千亿级数智化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总部企业突破1000家。市场主体突破160万户,更多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二)扩大高水平开放,奋力构建“国际开放枢纽之都”大格局。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提升港口辐射带动能力和初级产品配置、储运、交易能力。全力推动宁波西枢纽、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建设,加快沪甬跨海通道、甬台温福高铁前期,建成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一期二期。加快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全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力参与“四大”建设,全面深化杭甬“双城记”宁波行动。超前布局“新基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三)建设高能级城市,奋力提升“东方滨海时尚之都”美誉度。增强城市极核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优化“港产城文”功能布局。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域都市化、市域一体化,基本形成“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空间格局。强化市域交通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加快打通中心城区与县市的快速通道。加强城市规划统筹和风貌管控。推进一批“精特亮”工程和智慧城市项目。

    (四)打造高辨识度文化,奋力增强“全国文明典范之都”支撑力。高标准常态化推进文明创建,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挖掘弘扬优秀浙东地域文化,精心打造百里三江文化长廊、千里滨海生态走廊,加强文物古迹传承保护和非遗活化利用。推进名家引育、名品原创、名企壮大,积极打造全球文化智造中心、全国一流影视产业基地、全国数字文化产业新兴集聚区和长三角文旅融合先行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五)共创高品质生活,奋力绘就“城乡幸福共富之都”新图景。深化打造“浙里甬有”幸福民生品牌。推动居民收入、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推进基本社会保障统筹、提标、扩面,拓宽老区、山区、海岛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多样、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等教育内涵提升,加快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大力实施“医学高峰”计划,对标一流打造宁波大学医学部,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建设国际滨海运动中心。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康养融合发展。提升住房保障水平。

    (六)强化高效能治理,奋力塑造“一流智慧善治之都”金名片。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全面形成党建统领、“四治融合”、整体智治的格局。聚焦数字化改革“1612”体系构架及各系统子跑道,打造更多最佳应用。全面构建基层治理新体系。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强化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加快建设防洪减灾重点工程,基本建成“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

    三、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继续缩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省下达的计划目标。

    (一)全力以赴惠企助企,加快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全面推进减税降费。不折不扣落实优惠政策,全年为企业减负500亿元以上。发挥好“甬易办”等平台作用,推动政策直达快享。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机构等涉企收费,引导平台企业降低收费。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和大宗原材料价格巡查。

    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深化“融资畅通工程”,推进小微企业信贷“增氧”和金融服务“滴灌”,新增首贷户1.2万户,普惠小微贷款增长20%、制造业贷款增长10%,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30%。

    深化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对标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事项,加快实现商事登记“零干预、零费用、零跑动”。推进企业“最多报一次”改革,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到90%。【下转第4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