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1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刻领悟“五个必由之路”的价值意蕴

宏伟壮观的雄安火车站(新华社发)

    

    

    胡雨晗

    

    观点提示

    

    “五个必由之路”是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发展和飞跃,是我们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行动指南。深入理解“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的价值意蕴,有助于我们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把握主动,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走向成功”,从而创造新的中国奇迹。

    

    历史映照现实、思路决定出路。立足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史、面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如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鲜明提出“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五个必由之路”把握历史规律,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

    

    

    “五个必由之路”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刻揭示了“我们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继续成功”重大历史和时代课题。

    回顾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群众团结奋斗取得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在前进路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道路决定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取得的宝贵成果,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极大地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团结就是力量,幸福源自奋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奋斗史,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鲜明精神标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只要我们锚定奋斗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追梦不停、奋斗不止,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姿态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走向更大胜利。

    

    “五个必由之路”谋求人类福祉,深刻回答了“世界之问”

    

    

    “五个必由之路”以为全人类谋进步、为全世界谋大同的高远境界,以“中国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下行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国际力量东升西降形成鲜明对比”的实践成就,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提供了科学答案,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发展奇迹,尤其是2020年以来经济总量连续突破百万亿大关,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发展的伟大实践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我们党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从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各国共同应对重大疾病、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面向未来,真诚合作,共克时艰。特别是面对世纪疫情,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全国上下步调一致,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率先取得抗击疫情的决定性胜利,为世界范围内打赢抗疫斗争树立了典范。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大国担当、大国气度、大国风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机遇,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便车;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践行多边主义,始终站在历史正义的一边,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回应了世界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要求,为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作出重大贡献。

    

    “五个必由之路”立足初心使命,深刻回答了“人民之问”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五个必由之路”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核心要义归结起来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是我们党的执着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为民情怀,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把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奇迹,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推进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需求;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日益提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面对改革开放中产生的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现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爱民情怀和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巨大政治勇气,开展了改革开放以来历时最长、强度最高、范围最广的反腐败斗争,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作风反腐一起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进行自我革命,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清除了党内存在的严重隐患,赢得人民群众衷心赞誉和拥护。

    

    “五个必由之路”统筹两个大局,深刻回答了“时代之问”

    

    

    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期,“五个必由之路”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立足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一基本国情,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我国发展由富起来进入强起来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内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一个有机整体,把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促公平、防风险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发展的动力问题、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内外联动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等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路径。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巨大的大国经济优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是激活国内经济增长点增长极、有效应对外来冲击挑战和自身突出矛盾、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上的一个历史性、全局性、深刻性变革。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面对“三期叠加”的困难挑战,面对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的现实课题,必须自觉把握和主动用好客观经济规律,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等进行实质性重大调整。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胜劣汰,择优扶优,淘汰落后;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全面推进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系统改革,不断优化我国经济的基本素质、整体结构、发展质量,从而达到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应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实现更有效益、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政治工作研究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