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2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鄞州公安接连处置孩子“走失”警情——

“坑”家长警情不断,背后原因需重视

    

    

    

    

    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郑蒙永

    

    近年来,孩子走失类警情居高不下,原因五花八门。但其中一类令人担忧——孩子“坑”家长的事情不时发生,虽然最后多为虚惊一场,但也暴露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问题。

    昨天下午,鄞州公安专门发布提醒:孩子很多看似“捣乱”的行为,是因为他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可能是因为父母行为的不当而引起,希望监护人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

    孩子“走失”爹妈急疯,竟是因为被训

    4月15日晚上9点半,鄞州福明派出所接到群众求助,称他家儿子3小时前吃完晚饭出门遛狗,至今未归。值班民警立即带队赶到报警人所在小区,向家长了解孩子的相关情况。民警问家长,孩子有什么异常举动,家长却表示孩子出门时“兴高采烈”,看起来很正常。

    民警带着人前去调看小区公共视频,先确定大致范围,然后慢慢扩大搜寻区域,直至找到人为止。但仔细看了视频后,搜寻人员确认孩子没有离开小区。于是,他们将搜寻范围缩小至小区内部,集中力量在地面道路、地下车库等各个角落寻找。一个多小时人还是没找到。孩子妈妈焦急万分,急得要自己开车出去找人,却发现包里的车钥匙找不到了。这时,陪同的辅警听到了后备厢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大家隔着后车窗玻璃往里看,一只泰迪犬在里面蹿来蹿去,而孩子躺在那睡得正香。

    事后,孩子告诉民警,当天学校老师打电话跟他爸爸“告状”,他被爸爸训了几句,就借遛狗的名义跑了出来,他拿了妈妈的车钥匙,躲在车里生闷气,不知不觉中就睡了过去。

    类似警情不断,原因一个比一个“坑爹”

    类似的“惊险”警情并不少。就在前些天,鄞州东吴派出所深夜找回一离家出走的10岁女孩;新城派出所也找回一离家出走13小时的孩子。经过了解,这两个孩子都是因为学习方面问题被家长训了。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孩子心情郁闷之下就出走了。

    “有些警情,我觉得是可以避免的,前提就是家长与孩子保持充分的沟通。”有民警表示,他们在处置类似警情时发现,孩子很多看似“捣乱”的行为,是因为他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可能是因为父母的不当行为引起。

    记者还记得以前采访过一个案例。海曙杖锡地区有一个暑期夏令营活动,不少父母将孩子送来这里,希望孩子能多学点知识。但10岁的孩子小舟不开心,在他眼中是父母占用了他的休假时间,所以来时就吵着要回去。起初同学以为他是玩笑话,但第二天下午发现他不见时,所有人急了,并且报警求助。民警、家长、老师、附近村民都被发动起来帮忙寻找,到后来连巡特警、警犬搜救大队都赶来支援。后来孩子留下的纸条被发现了,上面写着:“我是小舟,我要回家,5点前我要见到我父母!见到父母我才会出来!”最终,在杂物间躲了一个下午的小舟被找到。

    加强亲子沟通,“挫折教育”不可忘

    民警说,只要耐心倾听孩子,找到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并且恰当地满足这些需求,很多“坑”父母的警情就能避免。

    民警的说法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同。有专家认为,被充分倾听和理解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是不会把跟父母较劲当作一门武器来使用的。父母怎样尊重他,他也会同样尊重父母和他人。此外,反抗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要顺利度过,父母一定要学会用平和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用细心和耐性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几年前就有人大代表在市两会上提交关于加强“生命教育”与“挫折教育”的建议。市人大代表认为,孩子心理障碍、离家出走,甚至出现更严重问题的背后,主观原因与“内心受挫力弱,生命意识不强”有关,客观原因与全社会包括家长、教师普遍对儿童心理障碍知识缺乏了解有密切联系。因而,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与“挫折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2021年的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也对类似问题有过广泛讨论。他们认为,当今以鼓励、赞许为主旨的信心教育和成功教育占据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学实践的主要阵地,但由于社会竞争压力日渐增大,孩子们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所以有必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挫折教育”,建议鼓励设立“挫折教育”学术机构、开设“挫折教育”科研项目等,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建立公益性“挫折教育”专题活动场所,协同学校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开展“挫折教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