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2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野杂记

    

    

    

    

    史氏家族所居住的绿野村,地处东钱湖东南山麓之中。车驶出环湖大道,继续前行,慢慢入了山。两旁树木蓊郁,山溪明亮。不久,忽现一个小村庄,像块平石卧于林木叠翠的山岙间。其名“绿野岙”,果真名副其实!

    至于名字由来,众说不一。《东钱湖志》记载:“绿野岙,旧有宋史氏沧州堂,取名裴晋公,以名其岙。”另一版本,与史氏有关。相传为史诏的曾孙弥忠清明祭祖时,见山岙上绿野繁盛,如同史氏家族枝繁叶茂,便命名为“绿野岙”。我无端地认为,后一个说法更合乎情理,也丰富了想象,给人以生动的画面感。孰真孰假,倒也不必在意了。传说与史实,虚实相生,倒是能让严肃的正史多出几分趣味。

    “绿野岙”现已改为绿野村。走进村子,联想到史诏。当年,他执意来到这里,只是为了母亲晚年有个安静的居住环境。为何如此,有必要说说背景。史诏出生悲凉,是个遗腹子。父亲史简颇有文化,但年纪尚轻就离世了。史诏在母亲的悉心管教下,刻苦读书,拜时为“庆历五先生”之一的楼郁为师,学有所成。可他后来无心科考,不求功名,一心只想为母亲尽孝。故而,他的文才、性情、品德等方面,受到乡邻一致赞誉。

    难能可贵的是,读书之余,史诏还认真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倡导“八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中、和”,久而久之,营造了良好的乡风。史诏的威望越来越高,乃至宋徽宗赐予他“八行高士”的称号,待遇相当于进士。皇帝两次颁旨要其入朝为官。可他婉言拒绝,并决定迁至东钱湖畔的山间,过一种耕读侍母的隐居生活。

    大观二年,想必也是个温暖的春日。一大早,史诏就出发了,携带着家人,以及书箱、农具、家什、禽畜、粮食等,缓缓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天色已晚,方见一块平地,藏于群山之中。明月,古木,青竹,溪涧,虫吟,鸟鸣,一派清幽。很自然,很偏远,与史诏之意相合。自此,一家人定居下来,凿石造屋,开荒撒种。史诏始终秉持耕读传家的理念,并用“八行”濡染后辈。五个儿子个个才学不凡,品行过人。

    史诏当然想不到,他开辟的这片狭小的绿野,会郁郁葱葱,蔓延开去,成为“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的辽阔“绿野”。翻开史卷,鼎盛时期,南宋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后代的繁盛,史诏的影响实在深远。

    他打造的这片“绿野”,是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共荣的结果,贯穿整个史氏家族的精神血脉。就拿史浩来说,自小在祖父史诏身边长大。受其影响,史浩热爱自然,勤奋好学,十几岁就已贯通经史,品德方面继承了“八行”家风,克尽孝道,勤勉持家。担当家庭责任多年,不惑之年,史浩方参加乡试,金榜题名,后至丞相之高位。但他的丞相做得并不平顺,因与宋孝宗意见不合,他辞官而去,回到东钱湖畔,建寺布道。后复为右丞相,最终因坚持己见,又辞相职。至此在家闲居,写诗论道,修辑宗谱,在故乡青山秀水中度过晚年。

    进可在朝,退可在野,同样在史浩之子史弥远身上体现出来。史弥远也曾登上相位,但不足一个月,母亲去世。弥远遂辞职回乡,将母亲葬于东钱湖大慈山,修寺建塔,后把自己的墓地也放在此处,既陪伴母亲,又让灵魂回归故土。

    南宋灭亡后,史氏不肯侍元,沦为平民,回归乡野。元时,史家虽不进仕,但仍重视文化。明清时,又先后出过四位举人和三位进士,民国后多为百姓。数百年来,史氏家族在朝野之间,或上,或下。上则尽忠,下则尽孝,始终秉承着“八行”家训。

    随着时光流转,史氏家族日益庞大,逐渐分支,有的迁徙别地。但绿野岙仍是史氏家族的起宗之地,并且仍留存着一些历史遗物。

    “北有秦陵兵马俑,南有钱湖石刻群”,散布于东钱湖畔的南宋石刻群,最为有名。所幸的是,绿野岙的史诏墓道至今保存完好。墓道前,完整地保留了跪羊、蹲虎、立马和文臣武将等石像。石刻,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传达着久远的历史记忆。

    在村文化礼堂,我看到了一把石椅。原是史诏墓道石刻,出于保护目的,移至室内。石椅造型普通,不加修饰,倒是与史诏的清简风骨一致。隔着防护玻璃,它端然而坐,仿佛被隔绝在时间之外。村里的文保人员说,石椅被称为“江南第一椅”,口气颇为自豪。大约是因为它古老,且幸存下来,兼有史诏之名望,才赋予了这份应得的荣耀。

    沿村道而行,四处清静。老村大抵如此,年轻人居外,多半只剩上年纪的人。甬道,窄巷,石阶,绿苔,青藤,碎瓦墙,射猎殿,雕花木窗,横卧门前的狗,竹椅上的老人,在明暗交错的光影里,真实而虚幻。行至村尾,几十级台阶之上,有棵银杏树。据说是南宋史氏后裔从城内迁移此地时所植,算算有些年头了,却如同这片丰沃的“绿野”,依然蓬勃,生生不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