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霖 王玉鹏 《意见》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培养一大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添砖加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应以“四真”为人才培养目标,真正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一、信念为基,坚定“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 “马院姓马、在马言马”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鲜明底色和显著特征,也是最根本的政治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好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方面,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切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同党和国家事业的当前目标、未来方向紧密结合起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诠释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个重要命题,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另一方面,要站在问题关切和时代发展的广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紧紧围绕培养“在马爱马、在马信马、在马传马”人才这个核心,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支撑平台等方面的创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时代发展中汲取“源头活水”,从而更好地凝聚起学生的思想共识与奋斗力量。 二、教学为本,增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育人实效 作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摇篮,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心环节,既要让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更要着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学懂弄通,入脑入心入行。一是要“真学”。真学是基础,只有全面透彻地学,才能领悟、坚持和运用。要紧扣教育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其中的科学内涵,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积极转变。二是要“真懂”。真懂是真学的升华,只有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要依托学科平台优势,引导学生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多思多想,深学深悟。同时还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的活力,让“高大上”的理论学习“接地气”,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认同。三是要“真信”。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只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引导学生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四是要“真用”。为学之实,固在践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要落实到实践中。要搭建教育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乡村、社区,从实践中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辉煌成就和理论精髓,切实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师德为先,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要以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着力点。只有教师具备清醒的理论自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带头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才能教好学生并且影响带动学生。一是坚持思想筑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师头脑。秉承“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理念,率先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定期开展思想政治轮训,使思政课教师更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将理论认同上升为价值认同,做到真懂、真信、真坚定。二是聚焦教研互促,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在思政课教师培养专业化、学科化上下功夫,鼓励教师围绕教学做好科研,将课堂“活水”注入科研,将科研“灵魂”融入课堂,实现教研协同发展。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应积极拓展实践渠道,定期安排思政课教师实地考察,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基层实践锻炼,从而在学思践悟中练就本领,为上好思政课蓄势赋能。三是盯紧关键环节,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把牢师德师风建设“基本盘”,严格思政课教师选用管育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引导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教师也要自觉将思想引领、道德浸润和知识传授统一起来,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带动学生成长为具备坚定信念和高尚人格的大写的人,助力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同向同行。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