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 27日,宁波市2021年居民期望寿命和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正式公布。2021年,我市居民期望寿命82.40岁(男性80.51岁,女性84.35岁),与2011年相比,提高了2.03岁,已达到先进国家水平(4月28日《宁波日报》)。 这是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虽然期望寿命不等于实际寿命,但毕竟代表的是一群人或区域内全部人口的预测寿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城市居民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82.40岁的人均期望寿命不低,意味着宁波人的健康状况良好。 2017年年初,《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提出,到2030年全省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5岁,也就是说,实现这个目标要经过13年的奋斗。而阿拉宁波,去年居民期望寿命就达到了82.40岁,整整比省定指标早实现9年。这个令人欣喜的数值是如何得来的? 首先是我们打赢了一场环境保护战。以空气为例,遭遇过前些年雾霾之痛的宁波市民,应该深有感触,严重污染的空气对人的身体健康会带来怎样的伤害。在市、区(县、市)两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这些年,全市上下加强了空气质量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果,每年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越来越多,蓝天白云已经成了甬城上空的标配。还有经过几年的“五水共治”,全市大小河流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随着环境质量的提高,居民的健康也有了保障。 其次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新增运动场地和设施遍及城市乡村。怎样将城市闲置土地改造成体育场馆,开拓全民健身渠道,宁波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尝试,政企携手,将高架桥下的闲置土地改造出了20多个体育场馆。笔者从28日的《宁波日报》获悉,宁波又新增了四条绿道,为市民骑行、健步走提供了好去处。随着冬奥会的举行和亚运会的即将召开,与冰雪运动和水域运动相关的运动场地和设施在甬城不断涌现,全民健身的热潮正在掀起。 再次是加大了慢性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力度。2012年,宁波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报告显示,慢性病已成为宁波市民的头号杀手,由此引发的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2%。为此,2013年,宁波市出台首个慢性病防治规划,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慢性病防控格局,增强防控合力。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开展40岁以上人群体检测血糖服务等;并提出目标,高血压、糖尿病发现率分别达到15%、4%;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65%;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内;成人、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分别控制在12%、8%以内。有措施、有目标、有行动,故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到9.44%。 当然,促成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无一例外,其推动力都来自于政府、社会、市民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未来,更需要各方一起,为实现“健康宁波”的战略目标继续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