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川 在不久前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经市人大代表投票表决,2022年度10件民生实事项目正式确定。这些项目覆盖就业创业、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体育健身、养老托育、城市宜居等领域,目前正在抓紧推进之中。 每年确定实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已成各地的“常规动作”,是体现政府民生情怀、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经过连续多年的努力,随着一大批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获得感不断增强。但在近些年的实施过程中,一些民生实事也存在群众参与度不高、社会关注度有所下降等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思路和方法,切实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真正使之成为“民心工程”,更好地惠及百姓,值得认真研究思考。 项目聚焦要更精准。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曾经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民生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群众民生需求出现新变化,呈现更加多样化、高端化的趋势。为此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拓宽视野,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民生需求新特点,做到靶向精准、对症下药,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当前,应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力在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美舒适的环境等方面有新作为。尤其需要对标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聚焦影响共同富裕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弱项、补短板,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在帮扶相对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等方面推出新举措。在今年入选的10件民生实事项目中,“甬有敬老”“甬有优学”“甬有帮扶”“甬有乐业”等项目,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导向,必然受到关注和欢迎。 投入机制要更完善。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应该说,这些年我市在民生领域舍得投入,成效是明显的,这正是我市连续多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重要原因所在。但就每年实施的民生实事项目而言,总体上规模不是很大,投入资金有限,缺乏影响力。为此,需要市、区(县、市)两级财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增强资金投入刚性,减少随意性,并确保用于民生实事项目的经费逐年有所增加。应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民生大项目,避免修修补补、小打小闹。 探索建立民生实事项目专项资金制度。按照目前的制度设计,尽管有较完备的项目遴选、票决程序,但无论项目最终入选与否,在资金安排上并无二致,存在列不列入一个样的现象。对于项目实施部门而言,除了增加工作压力外,并无其他额外“好处”,由此造成部门申报、承接民生实事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有必要建立一定的倾斜政策和激励机制,让入选项目享有资金安排优先权,从而更有效地调动部门的积极性。 群众参与要更广泛。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为了人民群众,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应更广泛地调动民众参与、支持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更好的氛围和更强大的合力。尽管,每年年初市长会向全体市民致公开信,相关部门也会利用各种途径征求群众意见,征集候选项目,但总的来说,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样如此,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部门自弹自唱、单打独斗的现象。 为此,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发动,争取更多人的关心关注,将动员群众参与贯穿始终。在项目征集阶段,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群众意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善于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吸纳群众参与监督,为项目顺利推进献计出力。在项目完成后,建得好不好,实际效果如何,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近年来,省政府开展的民生实事项目“好差评”活动,我市开展的人大代表满意度测评活动,事实证明行之有效,应继续坚持并不断予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