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深度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5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修改后的《职业教育法》今天起实施,职教与普教“平起平坐”——

宁波该如何抓住职教发展新机遇


实习生双向选聘会。(资料照片)

▲2020年12月,在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商品展示技术项目选手杨珍华(右二)摘得银牌,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浙江工商职院影视动画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场景。

▲周巷职高学生进企业实习。

制图 毛雪娇

    记者 蒋炜宁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顶层设计明确了职教与普教“平起平坐”的地位,回答了普职分流等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使职业教育大发展迎来重大契机。宁波在职业教育发展上领先全国,该如何抓住新机遇,继续一路领跑?记者采访了宁波教育界的几位专家学者。

    

    宁波职业教育领跑全国

    

    

    当前,我市职业院校、技术院校数量和在校生数已连续多年保持正增长。截至去年底,现有职业本科院校1所、高职专院校6所,在校生人数7.03万;中等职业(技工)院校45所,其中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有32所,人社部门主管的有13所,在校生人数8.68万,其中中职6.83万,技工1.85万。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地区,宁波率先在全国实施中职免学费教育政策,率先建立了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制度。目前,各区(县、市)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普遍达到普通高中的1.5倍,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万元。宁波还在全国率先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两年前,这一条例修订,在教育督政、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双师型教师录用、服务社会奖励再分配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突破。

    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宁波职业教育直接对接产业所需。据了解,全市高职院校开设16大类206个专业,中职学校107个专业,三次产业专业布局点之比与宁波市三次产业之比基本吻合。中职学校共有524个专业布点,其中,第一产业13个、第二产业202个、第三产业309个。这样的专业设置为服务宁波246工程、225计划、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提供了基础人力资源。

    与此同时,在打通学生多元成长通道和对不同类型教育的需求上,宁波领先全国。目前,有14所中职学校25个专业与21所普高合作普职融通试点。当下,宁职院与宁波技师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开展职技融通合作办学。全市有4所学校实行中本一体化招生;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培养进一步深化,专业布点达到181个。

    宁波中职学生的升学率全国领先,有73%的学生升入高校,其中10%升入本科院校。以去年为例,全省中职生升本科共5600人,其中1176人来自宁波。

    宁波一直推行以技能为重,大力培育适用人才。职校生人人技能傍身,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连续15年位列金牌榜第一方阵。全市八成院校开辟市场化运作的创新创业孵化实体,近一成学生成功自主创办企业,近九成学生在本地就业,这一比例居全省前列。

    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实现高职院校布点区(县、市)全覆盖,助力区域产业转型。以宁职院为例,该校与6家单项冠军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已建立企业标准2个,获发明专利40多项,为恒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8套生产装置,助力公司成长为石油树脂单项冠军。同时,校企合作助推专业产业联动,覆盖服装、建筑等20多个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了9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20个校企合作共同体、10个工程研发中心、10个产教协同创新中心和32个职教集团。

    此外,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区(县、市)全覆盖,参与学生达40%。

    

    这次修订带来哪些重大变化

    

    

    与96版相比,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打通了职教升学的断头路,从以就业为导向转为以就业+升学为导向,贯通了中高本一体化培养。宁波市教育系统有关专家认为,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正在到来的技能型社会做好铺垫。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社会将由学历时代进入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就是为了迎接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这次修订吸取了一些先进地区的做法,将之上升到国家意志,以法律的形式呈现。

    《职业教育法》修订后,取消普职分流成为各网络媒体关注点。“这其中存在严重的误读!”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副院长、正高级特级教师林如军和宁波城职院院长史习明同时指出了这一点。误读的原因在于:条文中提到“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去掉了96版“普职规模大体相当,普职分流大体相当”的提法,但法律明确强调“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针对“教育类型”的提法,有关教育专家认为,中职学校就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将来还会有高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打通了职教生升学的断头路。“这是国家用类型教育的思维来发展职业教育,由此设计中职、高职、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了中职学生的生涯发展之路。”宁波外事学校校长俞浩奇表达了相同的意见。他还认为,今后更应该坚持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扩大初中毕业生的教育选择面,让职业教育成为和普通教育平等的可选项,甚至让职业教育成为学生、家长的首选项。林如军说,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成为同等重要的不同教育类型后,中职学校实训设备等资源生均比会适时提高,甚至考虑到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的特殊性,会适当向职业教育倾斜,十分有利于职教开展现代特色学徒制等小班化教学,有助于提高中职技能教学质量。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为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宁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任君庆在接受采访时说,对职业教育做出重新定位,从过去的学校职业教育走向校内+各类培训,形成综合型的职教模式;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更明确,教育部门、人社部门、行业企业、各社会团体……把相关的社会力量统筹起来,依法履行各自的职业教育责任,在农村、老区、民族地区等发展分门别类的职业教育,做出更加清晰的界定。此外,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上有重大突破,“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部分专业,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等条件的,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可以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这一提法,既回应了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又拓宽了职业院校学生向上发展的通道。

    此外,有关教育专家表示,这部法律还破除了另外三个堵点:一是招工不能对职业学校毕业生设置门槛;二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有突破,规定企业必须设置实习岗位和配套激励举措;三是在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上也有更为具体的要求。

    总之,无论是升学、就业还是职业发展,职校学生与普校学生享有了平等机会。就业+升学双通道的打通,为学生今后成长成才提供更宽广更多样化的发展舞台。

    

    对宁波职教发展带来哪些利好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试点城市,宁波要谋划好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回应产业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需要,以及社会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任君庆认为,宁波应结合《宁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落实落细,加大实施力度,加强经费保障。要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机制,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产业学院,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

    俞浩奇认为,宁波正全力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锻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需要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市场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撑力量。宁波职业教育应紧贴十大标志性产业链,重点培育对接绿色石化、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专业(群),全面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等“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校企共同开发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依托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示范性产学研用基地,强化“产学研培用”协同发展,推进“产城、产教、教城”融合互动。今后应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优势,以“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在海外教学基地建设、国际合作办学、技术技能输出等方面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着力打造一批教育交流、技能交流和人文交流的品牌,努力以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为现代滨海大都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打铁还需自身硬。不少职校负责人表示,要抓住职业教育发展机遇,还要从各自学校的教育质量抓起。古林职高校长陈曙东认为,真正让职业教育香起来、热起来,还需自身硬。在育人目标上提升(高学历、高技能),在培养时间上延伸(3+2、3+4),在教育力量上整合(家庭、中职、大学、企业),在教学内容上聚焦(能力+素养),以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为主要教学场所,以企业行业实际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以岗位实际绩效为学分获得依据,探索在校企合作、家校共育、中高职衔接、“1+X”国际证书背景下新时期“技能工匠”培育的有效途径。同时,基于初中生专业选择自我兴趣、潜能认知不足的现实,完善“体验、选择、奠基”这三个课程环节,打造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课程体系,造就学生多样化发展。新时期,职业学校教师的角色要由“知识的讲授者”向“发展的引领者、课程的设计者、教学的组织者”转变,拥有最前沿的企业技师“朋友圈”,具备整合企业技师提供行业前沿引领、企业案例分享和项目教学参与的能力。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为解决技师学院学历明确了方案。”宁波第二技师学院院长陈定定表示,该学院将聚焦芯片业、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三个领域,专业对接智能制造、建筑产业两大产业群,瞄准宁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等重大举措,推进工业互联网专业建设,持续推进与中控电子、星箭航空、双鹿等一批“未来企业”合作,培养“未来工厂”所需的产业工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