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梨洲纪念馆一角。(图片为作者提供) |
徐雪英 刘樊升仙的大岚山和刘阮遇仙的四窗岩 余姚四明山腹地有大岚山,原名大兰,因山高湿大,常常云雾满山岗,故易名大岚。大岚峰高水深,石怪林秀,自古即为道家胜地,不少方士仙客托迹于此。传东汉末年,有白道人在大岚山潺湲洞侧修道。上虞县令刘纲慕其道术,弃官挂印,偕夫人樊云翘拜其门下,于洞畔结庐学道。道成于此飞举成仙,故大岚山又名升仙山。升仙时鞋子掉落,化为卧虎,山再名伏虎山。山多青石,剖之皆有九窍,故也名孔石。夫妻俩学道时,常喜欢在山下溪水中洗药,溪水因此得名洗药溪,亦称紫溪。后人为这对仙侣建造的纪念祠宇,俗称白水宫。 大岚华山村境内有四窗岩,亦称四窗、石窗,俗称大俞山。其崖腰有洞,可容数十人。内有四穴,明亮如窗,故又称“四明洞天”。四明山由此得名。唐代监察御史刘长卿游历四窗岩后这样形容:“苍崖倚天立,覆石如覆屋。玲珑开户牖,落落四明目。”作为四明胜境,四窗岩自古就有仙迹流传。最著名的当属刘阮遇仙传奇。 南朝志怪小说《幽明录》收录此传奇,大意云:东汉永平年间,剡县(今绍兴嵊州)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两位绝色仙女,双双结为夫妇。半年后,两人思乡求归。二女甚感遗憾,作歌送别。刘、阮回家,竟发现子孙已传七代。想再回二女处,已路迷难遂。后人考证,东汉时四明山、天台山尚未划分,同谓之天台山。故事提到的刘阮遇仙处应为大岚镇的四窗岩。唐代后,刘阮遇仙传奇被广泛写入诗词歌赋,成为浙江早期最负盛名的仙道传奇故事之一。 仙人遗梨的梨洲山和神仙警雷的大雷山 余姚四明山镇有梨洲村,以村内梨洲山而名。梨洲山地处四明山心,风景恍如人世外,鸡犬相闻石岩间。传古时山上多野梨,成熟季节,野梨等果木掉落深溪,蜿蜒下流,至水缓开阔处停留下来,形成小洲,故称梨洲。《四明山志》云:“晋孙兴公与兄承公同游于此,得梨数枚,人迹杳然,疑为仙真所遗。故名其地曰梨洲。”这是梨洲山得名的另一版说法。因为仙名在外,梨洲山一带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前来游历吟咏。明代诗人汪纶有诗云:“梨因孙绰来时见,桃是刘纲去后栽。”明末清初,黄宗羲四明山结寨抗清时,也一度居住于梨洲村,在镇东桥著书立说,设馆讲学。自取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后代学者遂称其为梨洲先生。现梨洲村内建有黄宗羲纪念馆。余姚城区则有梨洲街道,为黄宗羲故里,故以黄宗羲别号为街道名。 海曙横街镇有大雷山,亦名南雷山、外雷山,疑以山间多雷电而名。《四明山志》则记:“山多禽兽,每为猎人所狼藉,神仙警以雷火,故有是名”。山前有静水洞,为南朝诗人谢眺隐居读诵之所。其后裔唐朝高士谢遗尘也传于此山隐修。闲暇时和好友陆龟蒙、皮日休等一起吟咏和唱四明山诗,让四明山声名鹊起,对四明山人文产生重大影响。不过后代不少学者考证认为,谢遗尘隐居的并非横街大雷,而是奉化大雷。如元代戴表元《剡源集》云:“剡源石门大雷山,谢遗尘所居。” 梅福施药的东明山和葛洪救民的灵峰山 余姚梁弄东明山有梅仙井和梅福草堂,传为西汉梅福隐迹遗存。梅福,今安徽寿县人,汉成帝时担任江西南昌县尉。因不满王莽专权,多次上书指陈政事。屡次不被采纳后,挂冠离职而去。后四处游历,求师慕道,一度曾在浙江各地云游隐修。梁弄东明山民间传言,梅福初入此山时,见多龙穴,神蛇每吐气成楼阁。旁有石库,内贮仙药、神仙经籍。梅福成仙后,多次化作乞丐到东明山仙井施放仙药,为山民解除病苦。 鄞州横溪大梅山,传也因梅福归隐而名。山上有石洞、仙井、药炉、丹灶等遗迹遗存。高新区梅墟街道,则传以梅福裔族聚居而名,以姓和市墟得名。汉高士严子陵,余姚人,余姚民间传其为梅福三女儿夫婿。 北仑大碶有灵峰山,古称瓶壶山,后因有多处葛洪遗存和广泛民间信仰,号称当地“第一灵山”而名灵峰。葛洪,今江苏句容县人,世称小仙翁。作为东晋医药大家,葛洪在我国民间影响甚大,传说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北仑灵峰山一带传言,葛洪在此山炼丹时,正逢宁波瘟疫爆发,他四处采药施药,挽救了很多山民性命。 葛洪制药用水的丹井、捣药的灵岩等至今在灵峰山一带留存。灵峰山上现有灵峰寺,虽为佛家禅院,却仍建有供奉葛洪的葛仙殿,是国内罕有的“道佛合一”寺院。类似的传说遗迹在奉化江口、余姚大隐、宁海岔路等地都有留存。南宋宰相叶梦鼎还在《西阳葛氏宗谱》中考证:葛洪次子葛勋迁居金华东阳,其五世孙葛常之迁居宁海西阳(今岔路镇),为西阳葛氏始祖。所以宁海葛姓多奉东晋葛洪为一世祖。 四明山脉绵延六十里,由四明山、雪窦山、凤凰翼、撞天岗、杖锡山、大岚山、大俞山、大雷山等多个山峰连接而成,层峦叠嶂,翠盖千重,境佳蕴邃。 道教经籍《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及黄宗羲《四明山志》等文献记载:“天下之洞天三十有六,四明山为第九洞天,曰丹山赤水洞天。”早在汉代开始,就有道家、道士先后在此采药炼丹,著书立说,筑宫修道,留下众多神秘有趣的“仙味”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