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5月0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引导青年学生 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金雯昭 陈金波 俞博涵   

    

    青年学生是党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是衡量立德树人成效、社会文明程度、法治中国水平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法治素养建设,明确提出“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社会要共同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和《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青年学生、塑造青年学生、护航青年学生。

    

    培育青年法治素养: 从“个体”到“集体”的整体需要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法治经济、规则经济、诚信经济。青年学生无论是当下以消费者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还是将来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份参与市场经济行动,都需心怀法治信念、襟怀法治信仰、满怀法治信守。只有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青年头脑深处和日常养成习惯,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竭动力。

    二是保护青年学生合法权益的“利益诉求”。规模化运维、专业化运营、精细化运作的现代生产生活,使社会各领域治理日趋细致复杂。青年只有具备良好法治素养,才能适应经济社会活动规则、避开不法分子设置的陷阱、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在远离违法犯罪青春路上走好人生路。近年来,青年学生违法犯罪破坏社会秩序事件频发、波及甚广、反响很大,进一步说明增强青年法治素养的迫切性。调研中发现青年法治培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及区域不均等、发展不充分、治理不平衡问题,也再次凸显青年法治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三是促进青年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追求”。法治作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已覆盖党和国家、政府和市场、个人和集体等全部领域,只有在法治的轨道内规划职业、建功立业、发展事业,才能行稳致远。青年人要想在未来职场上创造更多机会、拓展更大空间、实现更好发展,就离不开养成良好法治素养。只有青年人成为法治素养的躬行者、活跃者、示范者,才能以点带面示范改造法治校园、打造法治人才、塑造法治社会,促进文明进步。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时代要求”。从“法制”到“法治”,从单面“程序正义”到全面“实质正义”,从依法治国到依宪治国,从法治政府到法治中国,新时代中国社会已然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共识。而培育青年法治素养正是在这样的图景下进行的。只有推动党建领入、社会融入、学校投入、家庭介入的青年法治素养协同培育,才能确保青年在素质上掌握法治、心理上认同法治、行动上尊崇法治。

    提升青年法治素养: 从“一元”到“多元”的路径选择

    

    

    

    一是党建“引力”,把牢青年法治素养锻造主方向。必须始终把增强党的领导作为提升青年法治素养的根本,讲深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一致性,讲清依宪执政、依法治国、依规行政的契合性,讲透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性,为提升青年法治素养提供规矩前提。特别须将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培养课程,推动法治教育与党史教育、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有机融合,铸牢青年成长成才的法治思想基础,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学校“出力”,打牢青年法治素养培育主阵地。学校在青年法治素养提升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需要完善不同学段法治教学评价要求、推动大中小学法治教学有机衔接、建构螺旋上升的法治教学体系。在领导载体上,成立实体性法治教学组织,建构多方联动的学生法治教育力量支持体系;在教学载体上,设立体验性法治教学基地,建构“法治教学基地化、基地教学课程化、课程教学体验化”支撑体系;在文化载体上,做实学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法治教学模块,夯实校园文化的法治元素,陶冶学生法治情操。

    三是社会“合力”,扎牢青年法治素养协同主网格。社会支撑力量及其塑造的社会环境,既是规定青年法治素养规格的“本土”,又是培育青年法治素养的社会机体“净土”。只有挖掘检察、司法、公安等社会主体协同教化的潜力,激发舆论主管部门、宣传部门、监督部门等监管主体投入的动力,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活力,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推进青年法治教育的合力,转化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送法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的效力,打通青年法治素养提升的最后一公里,才能从源头上为青年法治素养整体提升添砖加瓦。

    四是个体“尽力”,筑牢青年法治素养提升主载体。提升青年法治素养的过程,既是自上而下催发青年内生动力、形塑青年法治品格的过程,又是自下而上自学、自管、自用法治修炼青年自我的过程,因此,要让法治的种子在青年学生心中开花结果,需要青年学生在学习上自觉推动法治概念、法治知识、法治内容入脑入心。在作风上自觉抵御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风气。在精神上自觉把学法懂法的“精习”上升为敬法崇法的“精神”,遵守党纪国法、维护法律尊严、信仰法治权威。在行动上自觉把“用法能力”转化为“生活技能”。

    【本文为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立项课题(编号:2020R419010)、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01087608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大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