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 张悦 |
|
▲今年年初,市人大代表赴慈溪调研浙江力玄运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气治理项目。 (受访者供图) |
记者 黄 合 大气、土壤、水……这些生态环境元素,看似司空见惯,却又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在发生问题“追悔莫及”或者需要“亡羊补牢”之前,如何建立更为常态化的监督机制,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真正将生态环保责任落到实处?过去几年间,市人大常委会及市人大代表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 数字化应用场景迭代升级 “2022年度目标任务: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1.8%以上,PM_2.5年均浓度稳定降至24微克/立方米以下;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优良率达9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在99%以上,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在93%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在95%以上……” 市人大代表王秀芳打开“代表通”APP,发现其中的“生态环境监督”场景已完成迭代升级。人大生态环境监督应用2.0版,新设立了监督眼、代表哨、民意通、评估台等版块,增加了生态环境专项监督模块,细分了治气、治水、治声、治废、治海、治土、生态和其他等8个专项,内涵随之变得更加丰富。 “我从事的是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服务行业,和建筑工地扬尘、泥浆排放、噪声扰民等环保问题有交集,自己对这类问题也比较关注。我感觉这一次系统迭代升级后,整个数字化监督场景包含的信息更加丰富,为我们代表开展监督、提出建议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王秀芳代表说。 对于制造业大市宁波来说,生态环保问题一直广受人大代表关注。不过,相比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需要数据支撑的生态环保领域有一定的监督门槛,代表们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或长期从事相关领域,才能将监督的建议更好地提到点子上。 去年年初,为了突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监督瓶颈,市人大常委会抓住人大数字化改革契机,率先推出人大生态环境监督特色应用场景。这一内嵌数据表、趋势图、折线图和数字环境地图等元素的应用场景,得到了广大代表的好评。自动链接的“美丽宁波一张图”数据库,可在数字地图上实时查询绿色单元、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等信息,为监督工作提供了更加详细、实时动态的数字化支撑。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工作人员介绍,人大生态环境监督应用2.0版还将监督工作拓展至发改、经信、资规、住建、水利、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相关职能部门,汇集梳理碳达峰碳中和、垃圾治理、塑料污染防治、餐饮油烟整治等内容,通过人大监督平台推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工作覆盖面更广,部门联动更紧密。 与此同时,人大生态环境监督应用2.0版动态链接议案建议、代表意见、问卷调查等数据库,拓宽意见反映渠道和方式,实现“发现—反映—处理—评估”的实时监督功能。比如,针对自己发现的生态环境“身边事”,人大代表可在移动端随时上传意见建议,完成问卷调查,查阅意见统计,实现监督流程全闭环、监督内容全透明、监督成效全公开,推动人大监督工作全程可追溯、可量化、可比较、可评估。 生态环境报告制度不断深化 大气环境质量指标改善明显,细颗粒物(PM_2.5)年均浓度连续4年低于国家二级标准(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并呈下降趋势,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20位,在全省11个设区城市中排名第4位; 完成161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深度治理项目及宁钢3个项目、8家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完成35个镇(街道)、3个工业园区、86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省级创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和无害化处理率100%; 完成碳达峰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规划,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开展绿色改造,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进一步优化。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问题“举一反三”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实施生态环保督察反映问题闭环整改…… 今年3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2021年度市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年检”,已经成为市人大常委会的“规定动作”。自生态 环境报告制度实施以来,该项制度已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 生态环境报告制度,指的是市人民政府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综合性报告)、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和专项工作情况、依法接受监督的制度。 据了解,综合性报告原则上每年报告一次,一般在次年4月底前完成;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报告一般在查明原因后两个月内完成;专项工作报告时间一般安排在重点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去年4月,在听取市政府关于我市2020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后,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朱升海现场作了审议发言,并建议提升垃圾分类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强化对垃圾处理的技术攻关。 这些年,朱升海相继提出关于垃圾分类撤桶并点、建立垃圾分类收付费制度、将垃圾分类全面纳入执法进小区范围、细化落实相关政策促进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工作等相关建议10余件,聚焦垃圾分类这块“硬骨头”,一盯到底。 朱升海坦言,一开始,自己心里不无顾虑,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代表,讨论水、空气等环境类的“高大上”话题,是否会显得能力不足?但是,这些年下来,他感觉在参与监督的过程中很有成就感,也很有获得感。 去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关于深化生态环境报告制度的实施办法》,明确市人大或其常委会审议生态环境报告时,可以对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市政府关于市人大或其常委会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以及相关工作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可以对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固废处置、生态资源等主要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质效评价。 与此同时,市政府认真执行市人大或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逐条落实审议意见,并按要求向市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决议决定执行情况和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跟踪监督。 专项行动计划助力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借助“代表通”,面向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组织开展了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问卷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代表对去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比合计为87.7%。 与此同时,代表们也就餐饮油烟污染防治、塑料污染防治、扬尘污染防治、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等提出了立法建议,希望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实施,推动生态环保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 当下,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 工作已进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攻坚期、多类型生态环境问题交叠期。面对实现2030年碳达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如何处理好环保和发展、民生和经济的关系,也是对人大监督提出的新课题。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后,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时间出台助力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专项行动方案,其中一项就是助力优化生态环境专项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塑造全域美丽新风貌,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的目标,聚焦“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主线,综合行权履职,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保障。 “实事求是地说,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同时,当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基础还不牢固、‘无废城市’建设需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尚需持续巩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还需持续完善等。”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助力优化生态环境专项行动计划,市人大常委会将重点推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三大板块工作。一方面,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塑料污染防治等领域的立法;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综合报告+专项报告”生态环境报告体系,完善“听取报告+执法检查”生态环境监督体系,创新完善生态环境监督工作机制。 比如,聚焦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和代表们关注的重点,在听取和审议年度综合性报告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将于今年8月听取噪声污染防治专项工作报告;继续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调研,形成新一轮立法调研报告;开展建筑和交通业“双碳”工作情况调研,持续推动这两个减排重要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根据《宁波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完成近期目标,并纳入2022年度生态环境报告内容。 “我们将更加重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继续有序安排代表和专家参与监督活动,通过代表履职服务平台、‘代表通’、代表联络站等渠道,广泛征集全市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并及时转化为代表建议,相关重点类建议将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进一步形成市、县、乡三级人大监督合力。”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