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5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镇网红民警

徐巧琼,周国亮


叶振宇在主持校园110云课堂(跃龙派出所供图)

    徐巧琼 周国亮

    

    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个不停。

    叶振宇接过来一听,猛地站起来,挂掉电话冲到办公室门口:“快,赶紧出发,辖区有学生要跳楼!”

    那是个13岁的男孩。母亲从他书包里翻出4只来历不明的手机,问这些手机从哪里来的,他硬是不说。最后逼急了,就往顶楼跑,锁上门,大声嚷嚷要跳楼。

    叶振宇站在楼下,向男孩隔空喊话:我是派出所警察,叔叔相信你!你妈妈也是为你好,担心你误拿了别人的东西,你现在能不能下楼,我们坐着好好谈谈……劝了十几分钟,孩子终于平静下来。

    提起那次“跳楼未遂”事件,叶振宇至今心有余悸。

    叶振宇是宁海县公安局跃龙派出所社区民警,今年36岁的他,入警已有12年。他白净瘦削,双眼清澈,声音清脆,除了眼角下边的两道斜纹,岁月几乎没在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因此在早些时候,穿着便服的他一出现在校园,十有八九的学生叫他“老师”或者“大哥哥”。

    如今,他已是孩子们熟悉的“振宇叔叔”。2018年成立的“振宇叔叔工作室”以及它的升级版“校园110云课堂”,让叶振宇成为当地有名的“警察主播”。

    2019年9月,“校园110云课堂”邀请交警走进直播间,举办开学交通安全第一课,观看人数达到9万,央视《新闻联播》还对此做了报道。

    有一句话,叫人生有A面,也有B面。事实上,叶振宇除了警察和网红的身份之外,还有C面或D面,那就是——作家,以及久负盛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

    好吧,就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在两只书箱里 他找到了“侠”的世界

    叶振宇与文学的缘分,始于童年时的两只大箱子。

    在一篇《自传》里,叶振宇写道:读小学那几年,早起的父母各自离家上班,家中仅留我一人。午间放学,我用挂在脖子上黄澄澄的钥匙开了院门。揭开电饭煲,里面热着两包子,那就是我的午饭。

    童年的家,留给叶振宇的是一幅空荡荡的景象。那时,母亲忙着做生意,父亲在离家几十公里的乡政府上班,整个白天,家里就他一个人。父母担心他近视,把电视线给拔了。

    可以想象一个年少好动的少年,待在家里的日子有多无聊。叶振宇曾偷偷离家找小伙伴玩过一次,被父亲发现后,拖回家中一顿棍棒伺候,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跑出家门半步。

    在家没事干,叶振宇就翻箱倒柜,从楼上到楼下,他挖出了一个个宝藏:父亲所藏字帖甚多,有柳体、颜体、欧体,他依样画葫芦,对着字帖临摹;在角落里,他寻到表哥寄放的两只大箱子,掀开箱盖一看,里面全是连环画,这些小人书让他看了足足两个月;随后,他又盯上父亲的藏书,无论是《史记》《汉书》《春秋》,还是《唐传奇》《三言二拍》,在他看来,都是宝贝,他捧在手中,细读慢品。

    最令他震撼的,还是《雪山飞狐》。它只有半本,而且是被虫蛀鼠咬的下半部,稍一抖,纸屑就往下掉。他却深深入迷,小半天读完,回味无穷。

    半本《雪山飞狐》,给他打开了“侠”的世界。叶振宇第一次体会到,世上居然有这样一种人,可以为了道义,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从那以后,做个“侠者”,成了这个少年最大的梦想。几年后,他终于有机会把整本《雪山飞狐》读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读完了金庸其他小说,顺便还认识了古龙、梁羽生、黄易。

    没过几年,叶振宇进城读初中,母亲为此放弃了事业,还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当起“陪读母亲”。

    “那时候作业多,经常要做到晚上十一点。我妈会掌握我的时间,做一会作业,就叫我休息一会儿。”叶振宇认为,自己能成为“不戴眼镜的少数人”,应归功于母亲。

    

    小镇青年夺得 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

    2004年,语文老师王豫第一眼见到叶振宇,就留下了“文静”“秀气”的好印象。确实,课堂上的叶振宇,无论听课还是回答问题,都规规矩矩、一板一眼。放了学,男生们不是勾肩搭背,就是三步并作两步冲出校园,叶振宇却是个例外,他清理完书桌,把书整整齐齐叠好,再跟老师同学道别,独自离开教室。

    然而,翻开周记,王豫看到了这个孩子的另外一面:

    “他属于那种很有自己想法的类型,写武侠,写魔幻,天马行空。才十几岁,就已经会思考一些问题了。”

    在叶振宇笔下,王豫也是个特立独行的老师。那时的王豫,不到三十岁,与学生之间没啥代沟,他爱看武侠小说,会和学生讨论“郭靖”和“萧峰”谁才是第一大侠。自己有个性,自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在周记里写武侠,他不反对,还说很出彩;我写西方魔幻,他鼓励我去投稿。”叶振宇在文章中写道。

    叶振宇口中的“投稿”,是指2005年的第七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那是由《萌芽》杂志社发起,与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联合举办的一场文学赛事。“名家点评”“名校录取”“不受体裁限制”等关键词的烘托,以及韩寒、郭敬明、任晓雯等获奖者珠玉在前,使这个每年一届的作文大赛,一度火爆全国。

    叶振宇也想去试试,“前三届有很多学生因为在比赛中获奖,后来就算高考成绩不理想,还是被保送进了重点大学。”

    王豫毫不犹豫地支持叶振宇的想法,“这是个好机会,你作文那么好,可以投稿试试看。”

    时隔18年,当“70后”王豫和“80后”叶振宇像朋友那样,坐在星巴克喝咖啡时,王豫依然能准确地报出叶振宇的初赛题目——《耶路撒冷——哭泣之城》。文中叶振宇以国家冲突为主题,编了一个恐怖分子作为“人弹”,在生命最后时刻人性复苏的故事。

    王豫认为文章传递出“悲悯情怀”,而作家叶辛也用了跟“悲悯”相似的词汇——“善良”来点评叶振宇的文章:作者选择的角度好,想要表达的愿望是那么善良和强烈,使得文章有了感染力和一定的深度。

    谈起这篇文章,叶振宇记忆犹新:“那段时间,电视天天在放巴以冲突,我爸妈每天都看,有时候还会讨论,所以我就想到了写这个。”

    一篇《耶路撒冷——哭泣之城》,让叶振宇在初赛中脱颖而出,一个月后,他应邀去上海参加复赛,并花了一个小时,完成现场命题作文《我眼中的中国农民》。次日,一等奖名单出炉,叶振宇的名字赫然在目。据媒体统计,本次大赛有6万余名中小学生参赛,共200多人进入复赛,其中获得A组一等奖的,仅40人。

    这次获奖,在叶振宇的生活中,并未掀起什么波澜。他继续上课、复习,迎接几个月后的高考,甚至还婉拒了班主任要他在班里搞“经验汇报”的提议。

    终于迎来了高考时刻。叶振宇发挥平平,未能达到一本线。怀揣着“当记者”的梦想,他填写了新闻采编志愿,考进北方某大学。毕业后留京打拼,先后任职某出版社、《人民网》都市频道,也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只是他没能待多久,半年过去了,现实问题也一一浮现。对父母的牵挂,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每天长达4小时的通勤时间,都让叶振宇萌生退意。当年年底,他回到宁海。

    

    在一个个未成年人身上 他看到了教育困境

    熟悉的风景,久违的乡音,回家让叶振宇轻松了很多,但他依然未停下手中的笔,一边找工作,一边写随笔,写短篇小说,《大学回忆——林×》《九月桂下》等文章,陆续在当地纸媒上发表。没过多久,他已然成为圈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新生代作家。

    在叶振宇心里,始终住着一个“侠”。2009年,得知宁海招考公安类公务员的消息,他立马报了名。在300多名竞争者中,他以第6名的良好成绩顺利过关,并于次年上岗,分配到宁海县公安局西店派出所担任治安民警。

    在派出所,叶振宇很快结交了一群聊得来的同事朋友。工作之余,他会把他们的趣事琐事付诸文字,变成一篇篇文章,《交警一哥》《交警LEE》《协警老陈》等文章,一看标题就知道写的是他的“警友”。

    叶振宇喜欢观察人,十余年的基层民警生涯,也让他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号称坐拥十万粉丝的KTV“网红”;多次找不到家门的老人;上演“速度与激情”的酒驾者;还有赌徒、争财产的、分房子的……而这其中,最让他头疼的,是一些未成年人。

    一次,他接到报警电话,来电称遭遇家庭暴力,希望警察速去营救。抵达目的地一看,是一名初中生报的警,这小孩半夜三更要出去找同学玩,家里人阻拦,但孩子死活要出门。

    “我跟他说,都那么晚了,父母不让你去,是为你安全考虑啊。他不听,还大声冲我吼:我有人身自由,爸妈这样做是违法的!”说到这里,叶振宇摇了摇头。

    在叶振宇的朋友圈中,有好几位老师,其中包括大学同学林威、语文老师王豫和张老师等。叶振宇把熊孩子的故事告诉大家,希望得到他们的指点,谁料老师们的烦恼比他还要多。

    林威是北方一所重点中学的班主任,有时会找学生谈话。

    “我把犯了错误的学生叫过来,没聊上几句,他就‘哇’的一声,血冲到脑袋上面,什么都不管了,一边喊‘我不读了’,一边冲了出去。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千万别往走廊那边跑啊,千万别想不开啊!唉,如今这种情绪化的学生是越来越多了,我们想管,可也怕管啊。”

    林威所在的学校,每年有20多名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他用“养鸡场的鸡”来形容这些学生:“爪子什么的,都被拔掉了,根本没有斗性,也看不到什么灵性。一遇到不如意,突然爆发,并且用很偏激的那种方式。”

    叶振宇询问张老师有何对策,对方也是一肚子苦水,如今的孩子,他是越来越不敢管了:“有些家长要么什么都不管,直接把孩子扔给学校;要么就一个字——宠,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骂不得打不得,否则你这边批评完,那边家长电话就打来了——你骂我家孩子干什么?”

    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王豫对此也深有感触:“现在课业负担重,像高中生,一天有十几个小时待在教室,你想想看,整天除了做题就是做题,孩子心理会怎么样?要是遇到家庭教育好的,有了家长的陪伴疏导,这几年还能挺过去;就怕有些孩子原生家庭就不理想,然后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走进学校 从警察叔叔到网红主播

    作为社区民警,叶振宇的日常工作很繁杂:排查辖区足浴场所、寄递行业、网吧,进行外来人口登记等,有时候,他还会深入社区,掌握社情民意。那时的他,从没想过要当老师,当网红。

    身份的转变,发生在2018年。

    2017年12月,叶振宇所在的派出所来了一名副所长——冯吉军。到任没多久,冯吉军就对辖区各个学校展开排查。

    “那天,我们来到某学校附近时,看到一群少年在打架。旁边还放着书包,分明就是在读学生。别人是没钱读不了书,他们却是有条件不好好读书!”冯吉军早年曾资助过多名贫困学生,一直很关注未成年人,见到这样的场景,格外揪心。

    冯吉军了解到,那所学校的生源比较复杂: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父母离异学生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学校;问题学生的数量,也特别多。

    “每到周末,外面打架都少不了他们,有辍学的,有纹身的,有离家出走的,还有跟社会上的大姐大去KTV混夜场的。每个星期,都会有老师到派出所领回问题学生。”

    提起这些问题学生,叶振宇也是一肚子苦水。他曾把问题学生归纳成以下几类:一种是打架、拉车门、泡KTV,跟社会闲杂人员一起混的;一种是不好好读书,整天捧着手机玩游戏、上网聊天的;还有一种,则是存在心理问题,动不动就闹跳楼、割腕的。究其原因,要么是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由隔代人抚养,要么是父母对孩子关注不够,或者就是太过于溺爱孩子。

    在《耶路撒冷——哭泣之城》一文里,时年18岁的叶振宇曾写道:“对于一块长满野草的土地要用庄稼去占领它,同样,一颗伤痕累累的心灵要用美德来抚慰它。”他始终觉得,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个完整的家庭,父母常陪伴在身边,孩子不会差到哪里去。现在很多家庭,父母有一方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或者缺乏对子女的关心,那问题就出现了。”最让叶振宇担心的是:现在不管他们,进入社会后万一走上歪路,还得警察管。到那时,再用法律的条款来惩戒,就晚了。

    跃龙派出所的领导班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18年,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派出所对接该学校,引进“振宇叔叔工作室”,于是,叶振宇在警察身份之外,又多了一个身份:法治副校长。

    早上8点,叶振宇定时进入校园。从校门口到工作室,一路上迎接他的,都是学生、老师的笑脸——

    “振宇叔叔你来啦?”“你好。”

    “振宇叔叔这次上什么课呀?”“法制课。”

    每星期两天,周二和周五,叶振宇都自动开启校园模式——他会举办法治课,会开展校园巡逻,还会邀请问题学生到他的工作室聊天。

    “学校里有个警察经常出现,跟孩子们聊,既能震住一些不大安分的学生,也能吓退游荡在校门外的闲杂人员。外面一清,里面一稳,学校环境就好了许多。”叶振宇告诉笔者,工作室开张一年后,涉及该学校的案(事)件直线降到零起,他还劝回了多名辍学学生。

    更令他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走进“振宇叔叔工作室”,向他敞开心扉,诉说成长中的烦恼与迷茫。

    上法治课时,绘声绘色的案例分析,台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然而一堂课、几十名学生,毕竟受众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振宇叔叔工作室”的2.0版——校园110云课堂于2019年火热上线,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叶振宇的法治课堂突破了之前场次、人数的限制,叶振宇也从一所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变成面向全县中小学生的“网红主播”。

    每次讲课前,叶振宇都会去楼下的办案中队,了解新近发生的、涉及未成年人的案子,再利用自己讲故事的特长,把这些内容添加到云课堂中。真实的案例、鲜活的表述,使得他的“粉丝”越来越多,收看人数也节节攀升。

    “第一期云课堂,有800人看,第二期,增加到几千人,最多一次,观看者将近9万人,覆盖全县中小学生人数的98%,云课堂还因此上过央视《新闻联播》。”跃龙派出所领导说。

    与此同时,云课堂的“主播”阵容也在不断拓展,除了公安民警,法院、检察院、救援队、医院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先后走进直播间,为孩子们普及各种校园以外的知识。截至目前,“校园110云课堂”直播讲课近30场,累计有120余万人收看。

    

    帮更多的孩子走出困境 任重而道远

    14岁的小李,是个独来独往的女孩,在班上从不跟同学打交道,也不好好听课。一次上课,她突然抽出小刀,对准自己的手腕,“嚓嚓”就是两刀,顿时,鲜血直流,教室里一片尖叫声。

    “我赶到现场时,这孩子还一脸冷漠地斜眼看我。撸开她袖子一看,手腕上新的旧的伤痕有好几道。”叶振宇说。更让他痛心的是,小李父亲赶到学校后,面对自家女儿,非但没有任何安慰,反而劈头就是一句:你为什么不割深一点?要死就死得痛快些!

    回单位的路上,叶振宇内心波澜起伏,他始终想不明白:十来岁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接下来的日子里,叶振宇对小李多了一份关注。只要他在工作室,总设法把小李叫过来聊天。一次,两次,三次……慢慢地,小李向叶振宇打开了心扉。

    “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她父母身上。她爸工作忙,母亲一回家就搓麻将,根本不管孩子,更严重的是,父母当时还在闹离婚。这样一来,她心理就失衡了。”

    为了挽救小李,叶振宇隔三岔五给小李父母打电话,会面、聊天,了解孩子近况。

    “因为我的关心,小李爸妈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小李慢慢开朗起来,跟班里的同学也能聊到一块了,最后顺利拿到了高中文凭。毕业后见到我,还很热情地打招呼呢。”叶振宇总结道:“‘家庭问题’是很多学生不好好读书、提早走上社会的主要原因。我们现在提前预防,效果未必能立竿见影,但肯定有利于孩子慢慢走上人生正道。”

    当与叶振宇交流自己的心得时,王豫也在做一些“有限的尝试”。他会在不影响日常教学的前提下,针对“青春期的烦恼”开讲座,或是联合其他老师搞朗诵社,或者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写篇作文,体谅父母的辛苦。他表示:“把孩子培养成‘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教育是唤醒一个孩子的灵魂,以及他对世界的感知,通过教育他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追逐,那就成功了。”

    远在北方的林威迈出去的步伐,则更大一些,他时常在关注孩子,如晚自习时,看到有些孩子实在太累,就提早一个小时,九点半放他回家了。遇到学校领导反对,他直截了当:孩子是人,不是机器,要不,你自己过来坐4个小时,连续坐一个星期试试?

    “振宇叔叔”的身份,让民警叶振宇对当下的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孩子的心理健康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现在多数学校都配有心理教师,这是个好现象。希望能妥善解决心理教师的职称问题,让他们腾出更多时间,安心从事心理辅导工作。”

    叶振宇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自己的希冀和承诺:

    我希望每一株幼苗,

    都能生长为参天大树;

    每一只雏鸟,

    最终成长为展翅的雄鹰;

    ……

    让孩子们走的路更顺一点,

    更平坦一点,

    更健康一点,

    为此,我愿意尽我所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