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5月1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旧影里的接官亭和牌坊群

接官亭及牌坊群

闻氏祠堂

石马塘尚书桥

余有丁墓道望天犼

镇明路四辅崇阶三台峻秩坊

余有丁墓道华表柱

旧照片中的接官亭及牌坊群

旧照片中的接官亭及牌坊群
骢马坊或迎恩坊
明廷硕辅坊




青云街坊

天官上卿坊

骢马坊或迎恩坊

接官亭

    

    

    

    

    接官亭是旧时城市标配

    

    

    

    宁波老城望京门,设水陆双门。水门外通西塘河,西塘河向西,一直延伸至鳖山长寿庵(今称长寿寺)前栲湖桥;陆门外接西郊路(现为中山西路),西郊路与西塘河平行,一路向西至洞桥。洞桥之西即为望春桥。“望春桥上望春波,草绿苹香凫鸭多。最是城西好风景,夕阳处处起田歌。”到了望春桥,便由城郊进入乡下了。

    西郊路长近三公里,在东三分之一处,过去有一巍峨壮观的古建筑群,引人注目。其中五座牌坊,飞檐翘角,比肩而立,另有三座亭子,与牌坊相映成趣。古建筑群气势与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有得一比,这地方过去叫作“接官亭”。

    接官亭似乎是旧时城市标配,全国好多城市有接官亭,它一般设在水陆交通方便的地方。宁波接官亭设在浙东运河分支西塘河畔,交通自然方便。出于礼仪考量,接官亭还得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太远不方便,太近显得不够热情。此处与望京门相距约一公里,与县衙、府署相距两公里上下,可谓恰到好处,正好让鸣锣开道,扛着官衔牌、肃静回避牌以及举着旗盖的仪仗队伍热闹一阵子,让骑马坐轿的官员风光一番。

    顾名思义,接官亭是迎接官员的亭子,但其实不仅仅接,还包括送,迎来送往,是接送亭。如1882年3月,鄞县一秦姓知县离任,大概口碑较好,离别宁波时,自县署前至西门外接官亭的道路上,两边店铺皆燃香点烛恭送,送万民伞及设饯者也很多,沿途看热闹者更是骈肩累踵。秦知县的上司宁波府宗太守送其至望京门外,新到任朱知县及同僚则一直送到接官亭。

    接官亭除了接送官员,还是当地官员迎接圣旨和朝廷恩赐之物的场所。如1902年9月,浙江提督吕本元因在北洋带兵有功,皇太后及皇上颁福禄喜字各一个,以示褒奖。吕本元深感荣幸,恭恭敬敬地率领下属前往接官亭迎接,谢主隆恩。

    官场的这种迎送礼仪,据说可以追溯到秦朝,自秦始皇普遍推行郡县制后,官场就出现了接风饯别之风。到西汉后期,政局屡变,地方官员调动频繁,此风更盛。《汉书》记载,“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到了清代,此风愈演愈烈,如遇钦差大臣经过,地方上就“数十里外设马为长探,二十里内设马为短探,无不竭力趋跄”。这里的“趋跄”意指奉承拍马。地方官员费尽心机、不遗余力打探,说到底大多是想给上峰留下好印象,为自己晋升创造条件。

    三座亭子中,两座似为盔顶亭,位于街北;一座为歇山顶石亭,濒临西塘河,推测此座即是接官亭。

    

    五座牌坊“对号入座”

    

    

    

    说完接官亭,再说说牌坊群。宁波曾经有很多牌坊,志书记载,附廓县鄞县有牌坊300余座,以慈孝著名的慈溪县有近300座,这还不包括数量众多的墓道坊。笔者粗略统计,说宁波是千坊之地,毫不夸张。

    牌坊有冲天式、牌楼式之分,接官亭五座牌坊皆为牌楼式,其中四座石牌坊,一座石柱木构瓦顶坊。其布局:四座依街而筑,其中三座位于街南,背街面河,位居中间的是一座六柱坊。另一座位于街北,与六柱坊隔街相对。一座跨街而筑,即最西边的瓦顶坊。

    那么,这五座牌坊建于何时、为谁而建的呢?由于旧影模糊,看不出坊上文字,而志书中关于牌坊记载,大多也无明确地址,很难直接判断。但根据牌坊特点以及变化情况,参考志书、老地图、古诗文等文献资料,还是能够“对号入座”的。

    辨识度最高的是中间这座六柱坊。志书记载,“明廷硕辅坊,明,六柱,为建极殿大学士余有丁立”。西乡仅此一座六柱坊,从其唯一性上可确定,此即余有丁明廷硕辅坊。封建社会礼制严格,一般官员是没资格建六柱坊的。宁波如今已无六柱坊实物,但发现有三座六柱坊的旧影。除了这座,另一座在东钱湖,是余有丁的墓道坊,再一座在横溪,是明兵部尚书张邦奇的墓道坊。余和张都为高级官员。

    与明廷硕辅坊相对的是天官上卿坊。陈炳翰《洁庵吟稿》中有诗曰:“鄮西邮亭状岿然,石柱卓立大且坚。天官(明代闻渊,陈注)古迹留桑梓,自明迄今四百年。是夜狂飙忽然起,纵极坚牢不足恃。巍巍石柱断其三,刀斫锯解无过是。”现今面世的五张接官亭牌坊群旧影中,早先拍的,这座坊还较完整;晚期拍的,此坊已不见,只剩一根坊柱,恰好与诗中“……石柱断其三”契合。因此,可判断此即“嘉靖二十二年御史王绅为两京吏部尚书闻渊立”的天官上卿坊。

    最西侧那座跨街而筑的很可能是青云街坊。《鄞县通志》记载,此坊系明“成化元年守张瓒为给事中毛弘题名”,位置在“县西三里水月庵西”。民国地图中此处恰巧标有水月庵,距离也大致相符。而且,坊名青云街,与跨街而筑的特征比较吻合。需要说明的是,康熙、乾隆《鄞县志》均称作都谏坊,可能是前后坊额不同所致,这种现象在宁波并不少见。

    另外两座,一座应该是骢马坊,为明代御史王瑫建。民国地图上,此处标注为骢马坊,志书中,西乡也仅有一座骢马坊,所以也能“对号入座”。另一座可能是迎恩坊,志书记载“迎恩坊,县西三里”,其方位与距离,正好与青云街坊相同,而西乡再没有另外标有“县西三里”的牌坊,故也可断定。另外,康熙《鄞县志》在驻节亭中说,“……其先滨河,有迎恩楼”,宁波人也称牌坊为牌楼,所以这迎恩楼有可能就是迎恩坊。

    至于哪座是骢马坊,哪座是迎恩坊?目前尚难判断。

    五座牌坊中,元泰定三年(1326年)县尹阮申之立的迎恩坊,建得最早。据志书记载,阮是一位有能声的好官,“泰定初为鄞令,至元间同知庆元路总管府事,在职十一年,兴学宫、实仓廪、创东湖义塾、修迴沙诸碶闸,百废俱举。民不见吏,咸怀其惠。”

    其次是明成化元年(1465年)为毛弘立的青云街坊。毛弘,字士广,号贞斋,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六年授刑科给事中。给事中官位不高,却常在皇帝左右,参议政事,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等职,并可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位不高而权重。个性耿直的毛弘,敢言直谏,成化三年,敢为忤旨而遭罚的四位官员抱不平,使官复原职。毛弘还偕六科诸臣一起向皇上提意见:近来塞上多事,正是陛下您宵衣旰食的时候,但您退朝后经常出游行乐,这不该是紫禁城应有景象。况且目前灾变频繁,两畿发生水旱之灾,川广地区兵革后,公私交困。愿陛下减少游戏宴饮之娱,停止金豆银豆之赏,日御经筵,讲求正学,或许可以上解天怒,下慰人心。此番言语可见其胆子不是一般的大。

    毛弘在刑科九载,因上谏不断,皇帝不胜其烦,责怪道:“昨日毛弘,今日毛弘!”但最终还是采纳其言。毛弘42岁中疾暴卒,天下惜之,称他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权奸见之每为胆寒。由于为官清廉,毛弘家甚清贫,去世时竟无资为殓,同僚醵金赙之,才得以归葬。

    毛弘为桃源乌岩人,后徙宁波城西,有子孙居后河一带,称“椅子漕毛氏”。后河与青云街坊近在咫尺,现今,这一带尚留有椅子巷、后河小区地名。

    再次是为明代御史王瑫建的骢马坊。王瑫,字宗玉,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王瑫亲民勤政,敢于担当,在山东任临邑知县时,遇饥荒又加疫疠暴发,王瑫挨家挨户调查疫情,投以药物,无所避忌。并不怕承担责任,在报告前就预先发粟济民。还不怕得罪上司,宁愿遭谴受辱,以当地不产、不敢累民为由,终止向巡按御史邢某提供蜜酿火酒。王瑫公务勤勉,“每讼至,立决。”可谓当日事当日毕,受到百姓好评。后来王瑫以南都监察御史出知长沙府。在长沙时,他同样不畏权贵。当地藩王的奴仆狐假虎威,横暴不法,以往地方官吏也多被欺辱,更不要说一般老百姓了。王瑫到任后,抓其头目诛之,使藩王的奴仆再也不敢为所欲为。他对修建岳麓书院也有过贡献。

    王瑫天性孝友。母失明,亲自服侍其饮食寝眠;弟嗜酒,且多有乖忤,王瑫毫不计较,还送田宅给弟。王瑫家在今西塘河、柳西河交汇处的东南角,与骢马坊相距仅300余米,因宅第内建有山池,人称“假山王氏”。现今此处尚留有假山巷、假山新村地名。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为闻渊立的天官上卿坊是第四座牌坊。闻渊,字静中,号石塘,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初授礼部(一说刑部)主事,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人称“闻太师”,宅为“天官第”。闻渊生而颖异,六岁能诵读诗文,八九岁体貌不凡,丰伟秀拔,品性端重。性情亢直的闻渊,为官四十五载,不畏权臣。但作为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的元老之臣,也常以前辈自居,事取独断,且常忤帝意。后因严嵩而阨,七十岁时告老休养,家居十四年后卒,赠少保,谥庄简。闻渊也曾为家乡百姓办过实事,志载闻渊“其居乡,主广德湖田米折贷事,湖民德之,立祠以祀。”

    闻渊祖先为山东青州益都人,宋时迁宁波,起先居鄞江响岩,后移居石马塘,至闻渊时又迁月湖,其居称闻天官第,位于马眼漕北岸马衙巷口。除天官上卿坊外,老城西南隅,还曾有为闻渊等人立的治朝六杰坊。如今,与闻渊相关的建筑,尚存天一阁景区内的闻氏祠堂和石马塘的尚书桥。

    最晚一座是为余有丁立的明廷硕辅坊。余有丁,字丙仲,号同麓,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殿试第三名,授翰林编修,隆庆初充实录纂修官。万历元年(1573年)以左庶子领南翰林,次年升为国子祭酒,后任吏部左侍郎。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重病不起,举荐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后授太子太保晋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两年后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去世,赠太保,谥文敏。

    名列探花、才华超众的余有丁,初入官场时并不如意,竟被此科座主袁炜恶语相加,讥讽其怎么取名“有丁”?应呼为“余白丁”!在袁炜那里起草文章时,还常常饿肚皮,菜色而归。

    余有丁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在吏、礼、户部中担任尚书或左侍郎,官位显贵。但后人似乎更看重他的文才,毛弘、王瑫、闻渊在《鄞县通志》人物类表中,均列入仕绩,而余有丁却列入文学。余有丁手校并重刊二十一史,去世后作品被编为《余文敏公集》。

    身居高位的余有丁,内心也向往陶渊明那种隐逸生活,他在东钱湖月波山麓营建园林,以“五柳庄”名之。庄内景观之名也多出自《归去来兮辞》。余还在庄内设一楹藏书,可见也是爱书之人。此处园林后人称“余相书楼”,是“钱湖十景”之一。

    在宁波,与余有丁相关的牌坊,至少有六座,除了这明廷硕辅坊,老城西南隅还有两座,一是元魁庆萃甲第朋芳坊,为张汝源、卢渐、余有丁等人立;一是鸾坡侍从虎观师儒坊,专为余有丁建。另外,在东钱湖也有三座,一是五柳庄前的名山洞府坊,坊额为神宗宸翰特赐,另两座是余有丁墓道坊,在隐学山及湖滨。

    余氏在宁波还留下了其他众多印迹,如仓基的“天朝师相”,日湖的“余相国祠”和“余相国第二府”,祖关山附近的“三层楼”等。镇明路上,有为余有丁父亲立的四辅崇阶三台峻秩坊,翰香学校内有余公子建的“飞盖园”等。

    

    接官亭和牌坊群消失成谜

    

    

    

    接官亭和牌坊群在晚清时已呈颓败之状。据1883年8月报载,接官亭旁点心店有一学徒,看到石牌坊上有鹊巢,就登梯攀住牌坊之檐牙掏鹊蛋。不料牌坊年久失修,石缝脱榫,连人带石坠地,死于非命。可见那时牌坊已经十分破旧。

    至民国时,牌坊毁损更加严重。《宁波市志》大事记载:1922年8月6日,突起旋风,坍墙倒屋,西郊接官亭牌楼盈抱石柱,腰折三段。从旧影中可见,闻渊的天官上卿坊仅剩坊柱,余有丁的明廷硕辅坊也破损严重,坊下搭棚盖簟,成了石作场。接官亭周围也搭起了棚房。这状况可能与宁波轮船码头、火车站相继建成后,政要大多在那里往来,接官亭逐步弃用有关。

    1948年6月《时事公报》报道:接官亭石牌楼五座,中座右角倾圮,拟全部拆除,并将字碑移建东钱湖,以增名胜。但当时的县府雇工拆除危险部分后,其余部分因工程浩大,需款甚巨,暂缓拆除。最终,接官亭及牌坊群何时拆除、因何拆除、如何拆除,还是个谜。笔者猜测,有可能是20世纪50年代建萧甬铁路时拆除,因为此处正是公铁相交的起坡处。

    接官亭这个地方,还曾建过邮亭和驻节亭。笔者粗心,当初读《洁庵吟稿》时,以为邮亭即接官亭,其实不然。邮亭并不是座亭子,据志载,“邮亭在望京门外城西五图,前为门屋三间,后厅事三间”,是古代传递文书、供应食宿和车马的驿站。驻节亭也不是座亭子,宁波东门外、南门外、西门外均曾设有驻节亭。西门外驻节亭位于接官亭牌坊群北侧。据屠滽记载,驻节亭“中为厅三间,名曰来观亭,后为楼三间,名曰皆山楼,前为露台,上设重屋三间,左右为廊房,各五间。又前为外门,面为月亭,其先滨河,有迎恩楼”。可见,驻节亭是一处规模不小、用于接待高级官员驻外执行公务的建筑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