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5月1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市推行“反向扫码” 期待纾解更多“无G”人群之困

王琪 绘

    

    

    

    

    鹿 山 

    

    5月17日,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市推行“反向扫码”应用,由工作人员主动扫市民的二维码,以方便“一老一小”等无智能手机或操作困难群体扫码进入重点场所。

    近年来,一些有关数字技术的消息萦绕于心。其一,上海江苏路街道为千余名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若超过12小时用水量不足0.01立方米,便会自动报警。央视热评:0.01立方米读数的“智慧”,让老人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其二,四川一家医院张贴“温馨提示”:实行全预约挂号,取消现场挂号。一位大爷因不会网络挂号,就医受阻。

    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过,人们进入信息时代并不同步,年轻人相对快速,智能化可以为他们造福。但对部分老年人、文化偏低、有身体障碍等群体而言,出现尴尬场面在所难免。比如,疫情下的公共场所,查验扫码严格,不时看到一些老人不会扫码,进出受阻,网友调侃:一些人是4G、 5G,这些人则是“无G”。

    群众利益无小事。“无G”群体面临的痛点,折射出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盲区。全力解决好这道难题,是智能化惠及更广泛群体的必然要求,全社会特别是党政机关、服务行业应该直面考验,树立“智能化时代一个也不能少”的责任感,采取一些务实举措,全力冲破“数字鸿沟”阻拦,整体提高全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政府机关、公共服务部门应履行自身的责任与担当。如厦门市专门立法,明确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保留现场服务、现金支付等传统服务方式;规定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应当具备授权代理、亲友代办功能,方便老年人网上办事;规定医疗机构以及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体育场馆、公园、景区等公共服务场所,应当为老年人保留部分现场号源、购票名额,并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人工帮扶等服务,解除老年人办事“智能化”烦恼。小事情折射大民生,这些把智能化的好处留给群众、把推行智能化的难点留给自己的举措,彰显民生情怀。

    科研人员应加强供给侧改革。当前大部分产品和服务,是为年纪轻、文化高的人研发和设计的,操作烦琐,令人觉得“科学越发达,生活越疙瘩”(“疙瘩”,宁波话谐音,意为复杂烦琐),“无G”群体更是感觉力不从心,甚至望而生畏。

    技术进步不应是冷冰冰的,而应充满温度,使各种终端产品性价比高且易于操作,让人们都觉得好用会用,得心应手。比如前不久,济宁市针对部分老人手机亮码难度大,而采用打印健康码等方式,又无法反馈健康码真实状况的难题,自主研发健康码人像识别核验系统,受到市民好评。

    老话说,求人不如求自己。仅靠别人“代劳”,作用有限,有些操作别人难以帮忙,比如购物支付、刷健康码、自助操作取钱等,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配足志愿者,还存在敏感信息泄露的风险。“无G”群体自身而言,也应多“触网”、多试手,多学习和体验,搭上技术进步的快车,跟上智能化时代潮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