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渔民出海捕鱼。(徐能 摄) |
记者 何峰 宁波向海而生,海洋渔业是宁波的传统产业,渔业产值占全市大农业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宁波人对海产品有着独特的情怀,可谓是餐桌上的“标配”。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海上粮仓”、保障“粮食安全”、丰富老百姓餐桌的重要举措,也是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内在要求。 5月9日下午,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活动暨委员月谈会,委员与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协商交流,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水产养殖和远洋捕捞“两条腿走路” 增加海产品供给 宁可食无肉,不可餐无鱼。海产品一直是宁波市民优质食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宁波人的“必需品”和浓浓乡愁。一个宁波人如果出差在外一星期,问他最想念家乡的东西是什么,那他的回答大概率是海鲜。 在近海捕捞资源日益衰减的背景下,保障海产品供应,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海鲜从哪儿来? 增加海产品供给,丰富市民“菜篮子”,做优水产养殖和做大远洋捕捞,实现“两条腿走路”,是委员们的一致看法。 “要在拓展渔业增量上做‘加法’,在优化捕捞结构上做‘减法’,在提升产业发展上做‘乘法’,在渔业安全生产上做‘除法’。”俞骏委员来自象山,第一个发言的他抛出“做好‘加减乘除’,推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我市水产养殖面积逐年缩减,从2012年的89.801万亩锐减至2021年的61.782万亩,养殖效益也明显下降。建议加快实施我市新一轮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行动,推广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新模式,做大做强大黄鱼、梭子蟹等优势主导品种养殖示范区和海洋牧场示范区,提高养殖亩均效益。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水产养殖红线,推动浅海滩涂养殖确权试点,探索开展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就如何做好渔业增量的“加法”,俞骏委员经过调研提出了具体建议,“把远洋渔业作为宁波‘十四五’海洋渔业发展的重点,支持培育金枪鱼、鱿鱼、南极磷虾等远洋渔业捕捞船队,构建新型全产业链经营形态,打造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区域性远洋渔业产业集群。” 耕海牧渔,是增加海产品供应的有效途径。郑丹委员认为应该向深海进军,实施“蓝色粮仓”工程。“当前,宁波水产养殖还局限于陆地大田养殖、港湾内网箱及贝藻养殖,深海养殖涉及较少。”她建议,实施水产养殖红线,划定一批养殖区,加强深海养殖装备、技术、模式、品种攻关,从近岸港湾养殖转向深蓝养殖。 养殖要走向深海,捕捞则应该进军远洋。 我市的远洋渔业曾长期位居全国前列,但近年来我市远洋渔业发展放缓,无论在远洋渔船数量、产值占比,还是在远洋渔业配套设施、政策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落后于舟山、荣成等地。江财国委员认为,在当前渔船“双控”、海洋资源亟待恢复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不仅能解决转产渔民上岸问题,更能推动宁波海洋渔业跨越式发展。 “要把远洋渔业作为我市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江财国委员建议,以打造浙江省远洋渔业母港(石浦港)为目标,在远洋造船、后勤运维、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土地、人才、招商、南极磷虾产业园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他进一步解释,要充分发挥国家四大渔港——石浦渔港的作用,将象山港和石浦港纳入宁波舟山港统筹发展,充分激活象山港、石浦港口岸线资源,“打造石浦渔港远洋渔业科技园区,建立产品加工销售、分工协作、互利互惠的产供销一体化和渔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增加规模效益。” 硬件设施和数字应用“双向发力” 构建完整产业链 捕捞只是起点。实现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生产捕捞、加工、储存、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紧密连接的绵长产业链。 宁波人吃海鲜,讲究“透骨新鲜”。海产品到餐桌上还能保持“高品质”,硬件设施尤为重要,冷库、渔港、市场是重中之重。 “推进海洋渔业全产业链建设是海洋渔业产业升级的核心,而构建贯通各环节、全过程的海洋渔业冷链物流社会化服务网络,是核心中的关键。”郎文琴委员认为,海产品由于难保鲜、易变质的特点,储存运输极为重要,她在近期的实地调研中发现,我市海洋渔业冷链物流存在体系不全、组织不强、管理不精等短板。“由于冷库供给不足,从石浦渔港上岸的近40%海洋水产品只能以初级产品形式销往外地。此外,我市还有约20%左右的冷库库温不稳定,造成海产品肉质发黄,每年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她举例说。 郎文琴委员建议,打破传统横向管理的瓶颈,建立纵向一体化管理体制,凝聚农业农村、资规、财政、经信、供销社、金融等部门合力,整合现有冷链物流行业资源,构建全域信息化冷链物流综合体系,全面推进集仓储冷链、分拨配送、展示展销、品牌运营、应急保障、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化、网络化、综合化、绿色化的市域海洋渔业冷链物流网络建设。 实现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流通领域是重要一环。金华锋委员说,宁波现有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已经不适合城市发展,建议搬迁至合适区域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与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定位相匹配的高档次水产品交易市场。 金华锋委员分析,现有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开设于1993年,面积小,功能布局不够合理,限制了更多功能板块的延伸拓展。金华锋委员设想中的新市场将引入“互联网+金融+生态”的专业市场新模式,打造数字化东海水产交易中心。“新市场将成为体验式商业街,以旅游、商业、甬港文化、海鲜题材为主打,吃、喝、玩、乐、赏全面覆盖的综合性沉浸式主题商业街区。应季海鲜做主角,开创海鲜餐饮新时代,成为一个‘有腔调’的海鲜聚会区。”金华锋委员说,同时,新市场将深度展现宁波的海港、海鲜、渔民文化和风俗,用“实景+体验”的方式演绎“最宁波”的渔文化历史,成为东海渔文化博物馆。 “新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将会是宁波乃至长三角的交易中心标杆,成为富有地域海洋文化特色的城市名片。”话音未落,热烈的掌声响起,金华锋委员的描绘,让参会人员向往不已。 实现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尤为重要。叶宁委员建议,深化大数据整合共享,加速建设“渔业产业大脑”。“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提出要着力打造以产业服务、产业地图、全产业链数字化为核心的产业大脑,形成上下联动、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数字渔业产业体系。在完成上述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强化渔业数据的整合、挖掘和分析,助推渔业捕捞生产、分配流通、运营管理模式创新。”叶宁委员说,希望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率先协同推动奉化区开展“渔业产业大脑”先行试点,用实际成果推动我市的数字化改革再升级。 生态环境和生产安全“两手都要硬” 保障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和渔业生产安全,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海产品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水域环境,吴愉萍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市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存在陆源污染物影响水质、涉海工程建设破坏了渔业功能、生产生活带来了富营养化污染等问题。 好的水质,才能“出品”高质量的海产品。吴愉萍委员认为,在开展渔业养殖环境普查基础上,健全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力度遏制富营养化污染。“首先要通过技术改进,最大限度提高饲料物质的转化效率,最大限度减少饲料浪费与损失,最大限度增加对留存饲料物质的输出,尽可能减少渔业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吴愉萍委员建议,“其次,要继续强化流域水源污染治理。加强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超标废水治理达标后排放;加强对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排放的治理和管控;继续深入推进‘肥药两制’工作,减少化学氮肥的投入;通过建设生态湿地、农田氮磷生态拦截系统等措施,对入海水域进行净化处理。” “渔业安全研究不深、人员配备不足、装备不齐、保障不够、指挥不畅等问题突显,我市渔业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 刘长军委员非常关注渔业安全生产问题。他认为建立象山县海事渔业安全联合指挥中心极为重要,“象山有近3000艘渔船,是全市渔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象山海域也是船舶事故多发高发区域。海上应急处置时间性强、要求高,建议整合海事和渔业部门资源,实质性建立联合指挥中心,实体性联合值班值守、联合会商研判、联合指挥调度,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无缝对接,切实提高处置效率。”此外,刘长军委员还建议推进数字预警和切实强化落实渔船编组,“加快推进海上宽带建设,着力解决陆海视频联络不畅问题,加快研发疲劳驾驶预警警示等实用性强、破解安全监管难点堵点的应用场景。要在亲戚、好友、村民小组等紧密连带关系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编组。出港作业渔船编组生产、结伴航行、同进同出,确保万一发生险情和事故,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月谈会上,委员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调研畅所欲言,分析问题,提出意见,为我市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会后,市政协将继续积极发力助推,扎实推动我市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打造渔业振兴宁波样板和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驱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宁波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实现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 海岸线总长1562公里、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531个……如何利用好如此丰富的海洋资源,向生态良好、产业兴旺、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格局迈进,委员们在发言中都强调要重视科技驱动。 近海渔业资源不断衰减,发展远洋捕捞是实现宁波海洋渔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远洋捕捞,势必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渔船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生产方式转变,以机代人,提高效能、降低成本。 从滩涂走向“深海”,进一步做大做强养殖业,种苗是基础。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技术含量极高。要加大水产种业研发应用力度,组织实施好水产遗传育种关键性技术攻关项目,提高宁波水产新品种育种创新能力,加快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和推广,培育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水产原良种生产基地和“育繁推一体化”的水产种业企业。此外,养殖过程中,需要依托物联网等各类新技术,安装精准管控智能装备,实现水产养殖的在线监测、精准饲喂、自动净化。 从海洋到餐桌,海洋渔业产业链很长,需要通过科技加持和数字赋能,助推分配流通、运营管理模式创新,完善水产品养殖户信息平台、水产品从业人员信用监管平台、水产品质量与交易信息追溯平台,形成上下联动、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现代化渔业产业体系,从而为群众提供新鲜、安全、丰富的海产品。 海上渔业生产安全,更离不开信息化的保驾护航。通过深化数字渔港和渔船精密智控建设,建立健全渔港、渔船、渔民数据中心,推进智慧海渔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渔船海上有效通讯和渔船安全实时监控指挥中心建设,实现全天候监控、全覆盖管理、无缝隙对接,进一步筑牢安全生产的坚实基础。(何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