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蓝天白云下的天安门。(新华社发) |
观点提示 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要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彰显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前进,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创造伟大奇迹、推进伟大飞跃的理论指导。 颜晓峰 ◇中国之问是所有问题的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回答好中国之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性飞跃和新的飞跃,是在科学回答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面对的重大问题中实现的。这些重大问题聚焦党正在做的事情,体现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是所有问题的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回答好中国之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新时代提出了许多重大而深刻的问题,集中体现在重大时代课题上,迫切需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深邃思考、作出科学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凝练地体现在“十个明确”的核心内容中。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紧紧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解决好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科学回答世界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脱离世界发展趋势、脱离人类发展进步。回答中国之问必然要坚持胸怀天下,在科学回答世界之问的基础上更为全面深入地解答中国之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科学回答世界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这场时代之变,是从事实上“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向协同共治的多极世界的转变,是现代化发展路径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转变,是从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向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勃勃生机的转变。特别是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出现了史所罕见的世界大势,世界面临的挑战更具全局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世界向何处去?如何战胜疫情?如何维护世界和平?这些世界之问,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的紧迫的重大课题。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梦想,要在世界大变局中推进。大变局带来大挑战,也带来大机遇,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回答好世界之问中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飞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反映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高度统一,展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襟,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新局、赢得主动,更好引领世界大变局朝着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方向演变,推动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坚守人民立场,人民之问是所有问题的价值根据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站在人民立场,植根人民之中。党的百年奋斗,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红线,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基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准则。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人民之问是所有问题的价值根据,无论是回答中国之问,或是回答世界之问,还是回答时代之问,都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守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这样才能作出科学回答。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之问来自民心。进入新时代,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等,新时代就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进历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人民生活实现了全面小康,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入实施阶段。既要推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要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要保障人民对民主生活、民主权利的需要。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5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强调,我们的防控方针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 改革开放以后,管党治党一度宽松软带来党内消极腐败现象蔓延,引起广大群众强烈不满和义愤,回答人民之问就必须下决心解决党群干群关系受到严重损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道出了人民对党信任和期盼的强烈心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这一切,顺应人民的意愿,“守的是人民的心”。 ◇新时代课题包含时代之问,新时代意义具有时代价值 时代在时间的延续中展开、在历史的演进中呈现。每一时代都包含着独特的性质和新颖的内涵,都有着自己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都有其时代背景,实质上都属于时代之问,是时代中的中国、世界、人民之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就告诉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今世界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重要力量,新时代课题包含时代之问,新时代意义具有时代价值。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创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奇迹,继续创造着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奇迹,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作出了新时代回答。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峰,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国梦作出了新时代回答。 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新时代是社会主义走向复兴的转折时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新时代是书写社会主义新篇章的伟大创造,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增强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说服力、感召力。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新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跨越时期。从落后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新时代增强了引领时代的综合国力,发挥了引领时代的制度优势,提供了引领时代的中国方案,展现了引领时代的大国担当,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出了新时代回答。 (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