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帮忙取号。(余建文 摄) |
|
专家仔细问诊。(余建文 摄) |
|
村民展示“医路通”服务牌。(余建文 摄) |
“村里新开通了‘医路通’服务,志愿者帮我们网上挂号、预约专家,还陪同看病,真是太好了!”5月20日,从奉化溪口医院看完门诊回来,界岭村村民毛绍刚这样夸奖道。 日前,奉化溪口镇政府联合溪口医院医共体,创新推出了“医路通”数字化无障碍志愿服务项目,帮助偏远山区的老年人解决就医难题。“如今,数字化服务已无处不在,但对很多偏远农村的老年人来说,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诸多不便。”溪口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医路通”是针对“数字化障碍”特殊群体领域开展专业帮扶的一项志愿服务,在浙江省内率先进行探索。 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卓建青 志愿者全程服务 打通山区老人就医“最后一公里” 今年68岁的毛绍刚是界岭村一名退伍老兵,以种地、打零工为生。最近大半个月来,他自感喉咙不适,常有咳嗽,隐隐还有些胸痛。联想到自己去年骑电动车曾摔断过肋骨,毛绍刚想到医院找个专家看看,“现在挂专家号,别人都是用手机网上预约抢号,可我只会用老年机,咋抢得到啊?” 5月19日,毛绍刚找到村网格员毛华强求助。了解情况后,毛华强联系上奉化溪口医院“医路通”值班医生汪银钢。“明天,对口协作的李惠利医院呼吸科专家吴仕波到溪口医院坐诊,就挂这个专家号好了。”根据汪医生的建议,毛华强登录微信公众号,帮毛绍刚顺利挂了号,还帮他申请了“反向扫码”凭证供进入医院使用。 第二天一早,溪口剡溪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张义丁陪着毛绍刚来到溪口医院就诊。扫码、确认信息、取号,然后在溪口医院护士段然引导下,毛绍刚来到吴仕波医生处就医。详细询问病情后,又拍片做了检查,吴仕波医生认为是慢性咽喉炎,“问题不大,配点药吃吃,好好休息”,这让毛绍刚心里顿感轻松。 有了“医路通”的陪伴,毛绍刚感觉这次就医特别顺畅。界岭村距离溪口镇有30多公里,乘坐公交车要花1个多小时。“山区交通不方便,再说阿拉老年人也不懂怎么挂专家号,以往有小病小痛的,往往能忍就忍一下,很少去医院看医生。”毛绍刚说,现在有志愿者帮忙全程服务,挂号看病都很顺当,这可是帮老年人解决了大难题。当天下午,毛华强得知毛绍刚已看好门诊,还打电话来回访,毛绍刚连说“好”! 跨越数字鸿沟 智慧诊疗+服务构建山乡医疗网 “在数字化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电脑上网的这部分农村老年人成了‘弱势群体’,很难享受到数字化公共服务的便捷。”溪口镇宣传委员胡杰说,这次新推出的“医路通”,已经在界岭、岩头、公棠、石门、榆樟杨5个偏远山区村做试点,探索用数字化无障碍医疗志愿服务方式,帮助山区老人跨越求医问药的数字鸿沟。 奉化“六山一水三分田”,山区群众人数不少。近年来,随着青壮年大批下山进城谋生,山区里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山村“空心化”程度逐年增加。像地处四明山区的溪口镇,52个建制村中约6成是山区村,而山区村里实际居住的60周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85%,总人数近万人。像毛绍刚所在的界岭村,100余名常住村民中,70岁以上的有90人。而奉化唯一的全山区镇大堰镇,乡村的老龄化程度还要高,对就近医疗的需求更为迫切。 “山区的村庄居住分散,很多村就住了几十名老年人,加之基层卫生机构条件有限,村民能够享受的医疗服务远不能和城区比。”溪口医院党总支书记裘永波说,很多山区村的老人没有智能手机,对下山看病更是望而生畏,而常规的每年组织几次上山送医活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通过提供常态化、就近化的服务,把山区老人的就医需求与山下的医院连接起来,改变山区就医难现状”。 “医路通”志愿服务项目以溪口镇新时代实践站为服务枢纽内核,牵手镇、村以及医院、医疗专业志愿者四方力量,用人的服务拉近老年人就医距离。据了解,目前,每个试点村安排一名网格员,帮助有需要的老年村民进行“云问诊”,网络预约挂号;溪口医院配备了3名专业医疗服务志愿者,为就诊的病人提供预约取号、导医导诊、陪同检查等“无障碍”服务。就诊之后,村网格员还要电话回访。村民寻医、问医、访医的情况都要形成电子档案,裘永波说,现在5个试点村还处在摸索阶段,接下来,将依托溪口镇新时代实践站打造全镇老人“服务信息库”、组建“问诊专家库”,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就医信息。 打造山区老人就医“一路通”,需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像里村、东岙、岩坑这样的人口少又地处偏僻的高海拔山村,通过建设“智慧”村卫生室,医生以“云诊疗”方式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为群众提供及时的慢病门诊和保健咨询服务。目前,首批7个村的智慧医疗站建设正在加紧进行。裘永波说,此外,在石门、岩头这样人数较多的大村,医院准备对现有的村卫生服务站进行升级扩容,按人口数配备医生,再加上流动医疗车进村、在村庄里设立公共医疗服务员等措施,真正实现医疗资源下沉,打造山区“15分钟电动自行车医疗服务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