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此青绿》演出剧照(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
|
《只此青绿》演出剧照(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
|
周莉亚(右)与韩真(受访者供图) |
林旻 毕夏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6月9日至12日,由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如约展卷。周莉亚、韩真被誉为“中国舞坛双子星”。 舞台上,一轮明月朗照千年,展卷人在月光下与希孟四目相对;兢兢业业的故宫博物院文博工作者们与勤勉不辍的古代工匠们共同汇成一幅情景交融的人文画卷…… 2021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开启首次全国巡演,16个城市50场次,近6万名观众走进剧场,被观众誉为“2021年必看作品”。央视虎年春晚,一幅《千里江山图》,一段《只此青绿》舞蹈,更是引发全民追捧,网络平台累计曝光超百亿次,成为国民级文化爆款与现象级舞台艺术作品。 今年2月9日,《只此青绿》宁波站开票仅3分钟,告罄。 “青绿”在宁波有多热?两度加开场次,依然一票难求。据统计,《只此青绿》是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建成开放9年来,票房最高的演出项目。4天5场,超5000位观众走进剧场。这也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宁波演出市场在2022年迎来的第一波热潮。看完演出的王女士说,4个月前抢到演出票之后就一直在期待,能在家门口的剧场看到这么高品质的“爆款”舞剧,太幸福了!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它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是青绿山水画中的杰作。此画卷自北宋末年问世以来,几百年间辗转多处,后由国家购回,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不同于黑白色调的水墨画,该画因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得名,绚丽的青绿色调描绘出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这也是《只此青绿》中“青绿”的来源。 但事实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远不止惊艳春晚的6分钟,整场舞剧近2个小时,分为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7个篇章,讲述了故宫博物院一位青年研究员在研究《千里江山图》时“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的身份和画家希孟进行互动的一段故事。目前剧场之外,公开播出的只有春晚的“青绿”和《国家宝藏》中“入画”两个片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作品中,两位编导首次提出“舞蹈诗剧”的全新概念,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用舞台重现大宋美学,连线千年静与动,为观众开启沉浸式“赏画”体验。 今年4月,《只此青绿》被写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从热衷‘洋品牌’到‘国潮’火爆盛行,从青睐‘喇叭裤’到‘国服’引领风尚,从追捧‘霹雳舞’到‘只此青绿’红遍全国,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的崇拜、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 在宁波站演出进行时,本报记者与身在北京的该剧总编导周莉亚电话连线,畅谈舞剧“爆款”背后的故事;我们又走进剧场排练厅,与来自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三位青年舞者孟庆旸、张翰、谢素豪面对面,探讨让他们沉醉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编导周莉亚: “希望观众带着满满的文化自信走出剧场” 周莉亚,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编导。国家“万人计划”人才,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青年拔尖人才。 她和韩真携手打造的《沙湾往事》《杜甫》《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剧多次来甬,均受到观众和市场的欢迎。宁波观众对这两位80后编导的熟知,还因为另一部舞剧精品——2017年,她们与宁波市演艺集团携手打造的民族舞剧《花木兰》,斩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 周莉亚说,《只此青绿》在创作之初,编导组曾谈及这部作品上演时,能为观众带来一些什么?“大家一致觉得,如果观众看完舞剧是带着满满的文化自信走出剧场,那我们这个作品就没有白做。” 5月下旬,《只此青绿》第二轮全国巡演出发前,周莉亚和剧组里的年轻演员聊天。“我跟他们说要做好心理准备:上过春晚,观众的期待值会更高,不同的人群也会更多。在《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出时,已经有不同年龄的观众关注到了舞剧,但‘青绿’巡演时,这种感受更为强烈。” 周莉亚坦言,上央视春晚、B站,这些对舞剧来说都是好的宣传途径,会吸引更多人关注舞剧、走进剧场。如果因为《只此青绿》让大众对舞蹈艺术的关注度更高了,这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对创作者的要求也更高了。必须有好的作品出来,大众才会更热爱舞台艺术,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果因为在春晚上看了其中一个舞段,买票走进剧场,看了觉得不如预期,那他很可能就不会再走进剧场了。” 如何把舞蹈和绘画结合起来,一度让主创团队很焦虑。这部作品,是对900多年前中国气质的一次深入寻找。 为了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故事,主创团队多次赴故宫博物院采风,就文物修复、传统绘画工艺以及文物研究员的实际工作状态等进行观摩学习,并与故宫的专家多次深入交流。在一年多的前期准备中,文学剧本六易其稿。为了精益求精,所有的舞蹈演员在演出之前要先学非遗工艺:国画的颜料如何从矿石中提取,宣笔如何制作,绢布如何织……他们还邀请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演员进行非遗工艺指导。仅是寻找演员身上最合适的“青绿”这一步,剧组就尝试了十几次调色。开始排练后,整个剧组在剧场里泡了5个多月。 “做这个作品的时候,心里其实是忐忑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花木兰》的节奏感非常快,故事性很强。但宋代的气质是放慢的,特别慢。宋代一定是非常雅致的,内敛的,缓慢的,不可能做成‘电波’那样。所以对一些观众来说,看这部剧是有一定挑战的。”基于此前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周莉亚和韩真知道,历朝历代中,宋人审美尤具文人气质,偏好极简极静,含蓄内敛。如何把这样的审美转换为舞台呈现,转化为演员的动作,这个过程在启动的时候注定无法快起来。 “对我们来说,舞台剧作品是一个浅入深出的过程,我们更希望,当观众走出剧场时,是带着满满的文化自信,他们和‘青绿’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小小的一方舞台,承载的东西不一定那么全面,但如果它能像一个引子,让大家对宋代文化甚至更多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或因为看了《只此青绿》后会去查阅大量的资料,去了解传统文化、了解历史,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主演张翰: “不是去演绎他,而是要成为他” 张翰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者,在《只此青绿》中扮演少年天才画家王希孟。 为什么想演王希孟?张翰的答案很直率:“男一号,谁不想演呢?” 这种率真,伴随着张翰一路寻找少年王希孟的世界。 创作《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时,王希孟年仅18岁,不久便去世了。在史籍中,关于王希孟的记载只有跋文上的只言片语——希孟年十八,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史料上关于希孟的记载只有短短三行,他一辈子就专注在创作《千里江山图》这件事上。我觉得我跟他在这些方面是相似的,我能感受到我们同样有着对艺术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我也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少年的生命力。”张翰看到,王希孟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少年天才,他屡次去给自己的老师宋徽宗送画,宋徽宗一直不满意,少年天才也有不被认可的一天。但就是在这样被打击的状态下,他创作出了《千里江山图》。 一开始,张翰就把自己关在排练厅里,寻找王希孟的孤独感,“在900多年前,希孟在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时候,他可能也是这样一种状态。” 在一遍遍翻看宋词和绘画之后,张翰找到了与这位古代奇才的情感连接。为了更加真实地进入画家的生命状态,张翰专门去中央美术学院拜师学艺,还买了两幅1:1复刻版的《千里江山图》,每天排练完,回到宿舍把图展开,从白描到上色再到点染,一步步画、一点点上色,从沉浸式体验里感受诚意和敬畏。“我想把自己扔到王希孟的世界里,去体会他画画时的情绪和状态,在舞台上,我不想只是去演绎他,而是要成为他。” 孟庆旸: “青绿”是一种气魄,也是古代文人的傲骨 火遍全国的“青绿腰”,让“青绿”扮演者孟庆旸成了舞台上中最受关注的角色。 什么是“青绿”?刚接触这个角色时,孟庆旸觉得“非常难”——“青绿”并非一个具象人物,她是从《千里江山图》的青绿色画面中提炼出的一个意象,一个写意的角色。 “写实的角色,舞蹈演员可以从内心传达到肢体,用第一直观的视角传递给观众,向观众表达角色要带给观众的内容。而‘青绿’这个角色是写意的,她体现了中国古典的隐约之美,她是《千里江山图》的‘画魂’,也可以说是《千里江山图》青绿颜色的一种气魄。”为了把握这个人物形象中的“魂”,孟庆旸花了整整5个月时间,在训练之外,不断学习、研究宋代文学和绘画,寻找宋代美学的古典韵味。 一开始觉得与“青绿”之间距离遥远,在两位总编导的引导之后,孟庆旸逐渐对“青绿”形成了一种清晰而明确的思路——“青绿象征了《千里江山图》石青石绿的颜色,从中你会看到一种冷冽感。”孟庆旸认为,那种冷冽感像是古代文人的傲骨和气质,它体现出中国文化特别自信的那一面。“观众能够接受、认可《只此青绿》,是因为我们和观众之间产生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 谢素豪: 每一位观众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展卷人” 《只此青绿》结尾的一幕,“展卷人”与“王希孟”站在《千里江山图》的两侧对拜,让很多台下的观众泪目——这是一次跨越近千年的灵魂交流。 由谢素豪饰演的“展卷人”,是舞台上唯一与当下同频的主要角色,他以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2017年《千里江山图》故宫特展的策展人王中旭为原型。其代表的文博研究员潜心钻研《千里江山图》,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纲目,走入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内心。 这也是27岁的谢素豪,第一次迎来舞蹈人生中的“男主角”。 “导演希望通过这个角色的表达,带领观众走进宋代,一同去了解18岁少年希孟是如何完成这样一幅画,以及背后的手工艺人,如何用他们的匠心精神制作每一道工艺。”谢素豪在演绎时,觉得自己与希孟就是跨越时空的“知己”,“展卷人”像大哥哥一样,为希孟披上衣服,给他温暖;在希孟遭遇挫折打击的时候,陪伴着做他的精神支柱;跟随王希孟的脚步,看他怎样完成这幅传世名作。 宁波站演出时,每位观众走进剧场,都能拿到一张来自剧团精心设计的戏票,受邀成为“展卷人”。这一设计也与创作者的初衷相契合——《千里江山图》的背后,是文物保护者对其的珍视和妥善保存,而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也是让《千里江山图》在现代焕发出生命力的不可或缺的“展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