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6月1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海两座古桥,有段值得品读的家族史

    

    

    顾科明 

    

    镇海区九龙湖镇长石村(旧为乡,属慈溪县),有一座道光年间重修的黄杨桥,南北向横卧于中大河之上,为过去镇北、慈东北往保国寺、洪塘、慈城的通道要津。

    关于古桥来历,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相传元时东发族人黄杨所建,人呼为“黄杨桥”,后讹为“何阳桥”,又讹为“河娘桥”。东发,即宋末元初大学者黄震,谱名汝震,字东发。

    近日,偶然读到创修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蛟川黄氏本派草谱》,才知道这座古桥,与其上游1000米已经拆除重建的庶来桥,背后有段值得品读的家族史。

    庶来桥始建于宋咸淳五年(1269年)或六年(1270年),建桥人为黄麒,字麟孙;黄杨桥始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建桥人为黄杨,字春卿。两人为父子关系。

    父子两代人连续在家族聚居地建桥,造福百姓,也让蛟川黄氏后辈,把这种心系桑梓、勇于任事的基因发扬光大。

    后人黄廷议(1766年-1832年),十四岁遵父命弃学从商后,虽家仅中产,然天性好义。嘉庆二十年(1815年)镇海赈饥,因组织不当,有人死于践踏。黄廷议建议按户授牌,依牌分场给粥,秩序井然。二十五年(1820年),有饥民不守规矩出手抢粥,官员欲置之法,黄廷议知道后,表示“愚民何知困于岁复困于法耶?诫勿校”。为首者得知后,焚香谢罪,黄廷议慰而遣之。

    黄廷议的儿子黄溥(1793年-1865年),1841年英军犯定海,他在镇海募乡勇四百人守城。次年英军再犯镇海,久之粮绝,黄溥没有放弃,一边上奏拨款拨粮,一边想别的办法,坚持抵抗。

    当时的定海县(今舟山市)大儒黄式三,称赞黄廷议“贾其身、儒其心”。什么是贾?就是努力做大自己的资源。什么是儒?就是要求有足够条件的人,能够践行超越自身私利的价值追求。

    这其实也是宁波商帮的底色。蛟川黄氏虽非大族,却能长期践行儒的精神,更加说明家风之淳,乡风之正。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