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6月2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花梨朝珠盒与诗筒


黄花梨诗筒

黄花梨笔筒

何晓道供图

    

    

    

    

    

    

    早年收到过两件类似的黄花梨盖盒,不知道叫什么,也不知道其用途。藏友间讨论过几回,仍不得而知,便成为疑案。

    日前朋友圈里见“梅”发了这件盖盒,称为“黄花梨朝珠盒”,大悟!欣欣然买下了。

    当年黄花梨木料名贵,黄花梨家具皇家王族才能拥有,黄花梨制作的小件物品常见于诗桶、文具提盒等高雅物品。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状如念珠,计108颗。珠用东珠(珍珠)、珊瑚、翡翠、琥珀、蜜蜡等制作,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朝官,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等所属官,以及五品官命妇以上,才得挂用。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及绦色都有区别。其中东珠和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

    朝珠系高官上朝面圣佩用之饰,退下后应当有珠盒盛装。

    我亦藏有几件小的珠盒,有描金漆器,有紫檀制成的,还有藤蔓编结的,它们俗称“朝珠盒”。我亦藏有108颗的朝珠,无奈体量太大,无法放入那些称为“朝珠盒”的小盒里——这些小盒只能容纳手串和小佛珠。现在这件口径16厘米、高18厘米的黄花梨盖盒,恰好能放朝珠。

    历20来年才知一物之功用,不知“梅”是如何得知的。

    联想到日前朋友圈里,建波发过一个清代早期的大口径黄花梨“笔筒”。所谓的“笔筒”,我疑为“诗筒”。

    诗筒是古代大户人家中堂条案上的大雅之物。主人有新的诗作或新写的散文,在宣纸上抄录几份,卷成筒状,插在诗筒里。客人来了,随手从诗筒里取出打开阅读,也可以向主人讨要诗稿。也会有访客把自己写的得意诗作带来,插在主人家的诗筒里,赠与朋友欣赏。古人传播诗文靠的是抄阅,以诗筒为媒传播文章佳句,是文人雅士的生活习惯。

    据有关资料,“诗筒”亦作“诗筩”,是盛诗稿以便传递的竹筒。唐白居易《秋寄微之十二韵》:“忙多对酒榼,兴少阅诗筒。”自注:“此在杭州,两浙唱和诗赠答,于筒中递来往。”元胡助《南城试院和王子肃韵》之二:“帘外官闲深院锁,诗筒来往不嫌多。”《红楼梦》第二二回:“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

    综上可知,诗筒是可传递的竹筒,应该有盖,类似“香筒”,不过不似香筒那样镂空,因要密闭防水。为便于携带传递,诗筒口径与香筒差不多,细长、有盖,讲究者可施雕工。

    笔筒为筒形插笔器具。三国吴学者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红楼梦》第四十回:“案上堆着……各色笔筒。”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因是于行囊之外,转得吾父所遗图书、砚台、笔筒数件。”

    笔筒器型大、无盖,系案头之物,况且毛笔也不全是挂在笔架上的,古画中常常看到案头笔筒插着毛笔。

    那么,“诗筒”与“笔筒”的区分究竟何在,倒成了待解的谜团。

    大口径的圆桶称为“笔筒”,已经成为业内业外多数人的共识,如果要说这也可叫“诗筒”,反而需要费一番功夫考证了。

    古董博物,以古为奇,以博为丰,或遗忘,或消沉,或错论,或误判,玩物之乐在于发现,在于拨正,是为收藏之乐趣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