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6月2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古驱蚊有良方

    

    

    

    

    看鲁迅先生写给友人的书信,有些特逗,若是在夏天写信,末尾往往会来这么一句:“蚊子在咬我了,先写到这儿吧”(大意如此)。古往今来,大抵人人都受过蚊虫叮咬。我读大学时,宿舍在五楼,每到夏末秋初,明明凉风乍起、秋意阵阵了,仍总有几只生命力特别顽强的蚊子盘旋在你的身边,它们逮住时机,狠咬一口,吸血饱腹,实在是可恶之至。

    《庄子·天运篇》里,有“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之句。可见这种小小的飞虫,祸害人类久矣。

    蚊子嗡嗡聒噪,挥之不去,被它叮咬,皮肤发痒,且越抓越痒,令人彻夜难眠,苦不堪言。对付蚊子,现代人发明了蚊香、电蚊拍、灭蚊灯、杀蚊喷雾器等,花露水、风油精,也是常备的驱蚊良器。古人没有这些东西,怎么办呢?他们首先是借助扇子。用扇子驱赶蚊子,可谓历数千年而不衰。小时候,夏夜跟着爷爷奶奶纳凉时,他们总会用扇子不时地在我身上轻轻拍打,用以驱蚊。不过此法太过低效,其实古人早就发明了一种烟熏驱蚊法——古人发现蚊子怕烟,尤其害怕燃烧艾草、蒿草产生的烟味儿。听老人说起过一种叫“火绳”的东西:早年间,农民到了秋天,会把结过籽的艾草、蒿草编成辫状,然后挂起来晾干。待来年夏天,晚上蚊子来袭,将“绳子”点燃,让它徐徐燃烧,袅袅生烟,驱蚊便有奇效。我个人以为,“火绳”应该就是现代蚊香的雏形。

    宋代,一本名为《格物粗谈》的书里写道:“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这里记载了一种简易蚊香的制作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民间有观点认为:端午节采摘艾草的民俗,多少跟驱蚊有关。陆游写过一首诗:“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古代还有香囊,可随身佩戴,其散发的香气,兼具驱蚊功效。因为囊内放置的多为中草药,如藿香、艾草、薄荷等。

    儿时,印象最深的驱蚊利器除了“三星牌蚊香”“李字牌蚊香”,还有一样东西几乎每家拥有。记得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期间,当地蚊虫猖獗,各国运动员不堪其扰。然而我们中国体育代表队却处之泰然。外国运动员好奇了:你们中国人不怕蚊子吗?见“友邦惊诧”,我国代表队就亮出了中国传统的“避蚊神器”:蚊帐!

    关于蚊帐,南朝时梁元帝萧绎撰写的《金楼子》中已有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常躲在“翠纱之帱”里避蚊。这“翠纱之帱”就是蚊帐的前身,只不过,当时它属于奢侈品,只有贵族才用得起。到唐代,诗人皮日休写过一首《蚊子》诗:“隐隐聚若雷,噆肤不知足。皇天若不平,微物教食肉。贫士无绛纱,忍苦卧茅屋。何事觅膏腴,腹无太仓粟。”这里的“贫士无绛纱”,是说读书人大都清贫,买不起纱帐避蚊。至北宋,蚊帐略有普及,“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留有“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的句子。

    幼时,夏夜睡觉前,妈妈总会用蒲扇将蚊子掸出蚊帐外,然后以娴熟的手法将蚊帐合拢,底部塞到席子下面。我不解,问:怎么不把蚊子打死呢?妈妈笑答:蚊子怎么可能打得完呢?长大后,翻看科普类书籍得知,世界上有三千多种蚊子,它们已经存在一亿多年了。蚊子固然讨厌,好在人类总有对付它们的办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