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对宁波来说,今年的6月24日,是个特殊的日子。 下午3时左右,一场冰雹突袭市区。不巧,因为买药,此时的我,正坐在出租车上往药店赶。乒乓球大小的冰球砸到车顶上,发出可怕的响声,砸到车窗上,碎成几小块滚落到马路边……司机小心地握着方向盘,我一直叮嘱他慢一点慢一点。 好在这阵不祥的冰雹下了20分钟左右就停了,但街道上已经一片狼藉。被打折的行道树枝叶,散落一地,低洼的路段,水已漫过鞋面……到了西门口,冰雹总算停了,到了药店所在的小区,雨小了,可是路面上全是水。 活了这么久,在冰雹下穿行,还是头一回。回到家里,静下心来,不知怎么的,突然想起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 陶行知的这句名言,经常出现在老师的课堂上、文人的“鸡汤”里,意在提醒人们,任何时候都要看到光明,满怀希望。可是,我却联想到了现实社会的舆论现状。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现实的一种舆论状态,就是“走极端,不相让”。只要出现一件大新闻事件,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网上的看法,总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一种是“抬头看天”,看到的只有“蔚蓝与美丽”;一种是“低头看地”,看到的只是“淤泥与绝望”。而且,持两种看法的人激烈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 明明头顶是一片蓝天,“看地派”就是视而不见;明明脚下有淤泥浊水,“看天派”就是死不承认。面对这样的场面,让我这个有点中庸的实在人,常常感到不解——这是怎么了,难道进入新时期,人都进入了“叛逆期”,一切都要与事实和良知逆着来?难道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时代,认知也是如此分裂,引发陶行知发出看天看地的感慨? 争论其实不是坏事。通过争论,达成共识,使我们的认识更符合事实,更接近真理,是社会前进所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可是,现在的有些争论,好像不是这么一回事。争论双方就像两条并行的铁轨,永远也不相交,而且方向还是反着的。 当然,认知的分裂现象,只出现在一部分人中。大雨过后,除了上述两种人,其实还存在第三种人——他们既看天,也看地,既看到淤泥,也看到蔚蓝。他们既不赞成只看到天空蔚蓝的人,也不赞成只看到淤泥满地的人。他们的眼光是全面的、冷静的,而且能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分清蔚蓝与淤泥的分量与程度,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这些人有处于高位的,也有生存于底层的,有的有一定的理论涵养和实践体验,有的并没读过多少书,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大多来自生活中产生的直觉。这是一些聪明的冷静的人。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社会还不至于因总是各走极端、莫衷一是而停滞不前。 其实,还有更为可敬的第四种人。他们不仅看到蔚蓝和淤泥,更难得的是,他们勤于动手。他们伸出双手拥抱蓝天,清除淤泥。就在我回所住小区蹚水前行时,前方一位有点年纪的清洁女工,弯着腰,两手用力把窨井盖上的杂草、污泥一点一点地移到一旁,随即,路面上的积水就顺着窨井向下水道流去,不一会儿工夫,那里的水泥路面就渐渐显露了出来,经过的人再也不用跳着前行。 发展的实践不断证明,好的社会共识,是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社会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个人生活也总归有风有雨。如何看待风雨,如何对待风雨过后的现实,是每个人必然会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影响自己的眼下与未来,也决定着社会的前进状态。所以,一场风雨过后,既看到淤泥,也看到蔚蓝,既要看,还要干,尤其要少一些各执一端、争吵不休,多一些包容和共识。因为,“看天派”与“看地派”,看起来针锋相对,其实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热爱这个国家——这是达成共识的最基本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说,已被某些人视为“鸡汤”的陶行知名言,仍有不错的营养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