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1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招宝山“第一山”碑刻年代之谜

“第一山”碑(陈一鸣供图)

    

    

    

    

    

    

    招宝山是宁波甬江入海口北岸陆地上的一座小山,原名候涛山,又名鳌柱山,由于它地处海口,历来国内外的商船往来频繁,商业繁荣,百轸交集,招财进宝,故称“招宝山”。招宝山与南岸金鸡山两山对峙,形成天险,海防上素有“两浙咽喉,浙东门户”之称。虽然其山高不足百米,但人文景观丰富。山上有威远城、鳌柱塔、宝陀寺,以及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多处海防工事。

    进入招宝山景区,由山麓上行百步,即可见陡坡山岩上立有“第一山”石碑。碑下有一小平台,可供游人驻足。此碑高1.85米,宽1米,为招宝山景点之一。“第一山”三字,书法浑厚有力,落款为“庐陵萧天荫书”,下镌石印两颗,分别为“臣天荫印”“介亭”。遗憾的是,落款没有写下具体日期,于是也就无从知晓此碑立于何时。据民国《镇海县志・金石》篇记载:此碑刻收入于明代碑刻条目中,故而认为它系明代碑刻,但具体为明代哪朝,不得而知。

    抗倭名将、明代都督卢镗曾在招宝山下的潮音洞(已毁)两侧书联云:“六国来王处,平倭第一关”,用十个大字来阐明招宝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作用。明末清初诗人邵似雍诗咏招宝山:“莫小候涛山,东来第一关。风号连地震,潮涌啮城还。海阔奔难入,江流到此湾。蛟门天设险,领袖众峰环。”可见,高不足百米的招宝山被誉为“第一山”,自有其理。

    那么“庐陵萧天荫”究竟是何人呢?通过网络搜索,笔者发现明代万历《吉安府志》卷三(第45页)上有相关记载:萧天荫,庐陵县人,万历年间授试百户;《庐陵县志》卷十一(第57页)记载:萧天荫,湖陂人,指挥佥事。

    在日本内阁文库藏万历十三年(1585年)刻本影印本《吉安府志》上,笔者还惊喜地发现了萧天荫绘制的“吉安郡治图”,此图因志书版面关系分为三幅,在第一幅郡治图下角,注有“署指挥佥事萧天荫写”。方志地图由一位武职官员绘制,这在古代方志中比较少见。也许可以推测,萧天荫本身是一名武职中的文官。

    至此,“第一山”的碑刻时间基本可以确定,在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如果再要确切些,书写时间在萧天荫任指挥佥事后可能性较大,毕竟萧天荫之前的百户官职太低。万历十三年(1585年),绘制“吉安郡治图”时,他是指挥佥事,但府志中记载他为“授试百户”,可见他是在1585年左右升职为指挥佥事的,故此,招宝山“第一山”石碑的立碑时间应该在1585年至1620年之间。

    据《明史·职官志》载:“武官世官九等:指挥使及同知,佥事,卫、所镇抚,正、副千户,百户,试百户。”试百户相当于见习百户,不是必设职位,比百户低一级,从六品。萧天荫从“授试百户”到“指挥佥事”,连升三级,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史料无从查考。

    据《明史·兵志二》载:“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

    每卫设指挥使1人,正三品,是卫的最高统领;指挥同知2人,从三品;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卫镇抚2人,从五品。每卫通常统辖5个千户所,千户所分布在卫城周边,每个千户所军士编制1120人,每卫军士编制5600人,这个编制未包含居于卫所的军士家属,所以卫的编制可以视作5600户军户家庭。

    明万历时期,镇海县城为定海卫指挥使司驻地,下辖五个所城,即舟山中中千户所、舟山中左千户所、穿山后千户所、霩衢守御千户所、大嵩守御千户所。萧天荫这个人物在历代《镇海县志》上均无记载。笔者猜测他于万历年间调防到定海卫任指挥佥事。一位四品官员为招宝山题写“第一山”碑文,当属合情合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