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1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梨园有梦 守艺在人

风云越剧团参加“文化直通车”文化配送演出
年轻人流连在戏具店(方其军 摄)

年轻人流连在戏具店(方其军 摄)
演出受到群众欢迎
演出受到群众欢迎
翁树峰(左)和王栋(右)在台上

风云越剧团的“才子佳人”(方其军 摄)

    

    

    

    

    

    

    “皇帝的新衣、书生的青衫、公主的霞帔、道姑的拂尘……”一位老者走进慈溪市周巷镇环城东路288号树峰戏具店,穿行于琳琅满目的古代服饰间,恍若置身隔世时空。好在有穿着夹克的一个年轻人,向来客介绍各类衣服相应的角色定位,确认那些是舞台上的装扮,陈列在这里待售。嘿,那一件件锦绣衣物,不知将是谁人的心头喜好?

    老者向窗外望去,街上时有疾驰的轿车、缓慢驶过的三轮电动车,餐饮摊、建材铺、小超市、理发馆等构成当下富有烟火气的城镇生活图景。在街巷里,戏具店的色彩和气质,像一群灰雀里突然冒出一只锦鸡。不宽的街面,微缩了世相。这里虽属慈溪地界,但靠近余姚,“生意”没有界域。

    戏具店里向人娓娓道来的年轻人,正是店主,姓翁,名树峰,余姚市凤山街道蜀山村人。他选在这里开店,看上的就是可以为慈溪、余姚的戏迷采购戏服提供便利。他说:“实体店销售是业务的一部分,远远近近的社区业余戏曲团队、戏曲发烧友等,会上门来挑选实物直接购买。还有就是以此为依托,在网上面向全国接收订购戏服、道具的单子,然后物流送达。”老者问:“怎么会选择开一家戏具店?”“我是一个戏迷、一个票友、一个剧团的团长。”翁树峰憨厚地笑笑,说:“开戏具店是爱好使然,既可解决自己的剧团演出服装所需,又可在熟悉的行业立足谋生。近几年疫情反复,演出市场很受冲击,剧团演出场次下降,好在戏具店生意尚可,可以贴补剧团。”

    翁树峰担任团长的是一个民间职业剧团,叫作“余姚市风云越剧团”,成立于2013年6月,就由他创办。在风云越剧团之前,翁树峰还当过嵊州一家民间职业剧团的团长。1990年出生的翁树峰,已当了13年的剧团团长。也就是说,最初当团长的那年,他才19岁。

    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怎么会与戏曲结缘至深?给“生旦净末丑”当头头是什么滋味?剧团生存如何赢得市场份额?

    

    梦起蜀山 痴迷唱念做打

    

    

    翁树峰记得,那是高中一年级,正月,在余姚市凤山街道九里山村的外婆家做客。村里有一个来自象山的剧团正在演出,翁树峰兴致勃勃地去看了。有意思的是,村里有人点了越剧《五女拜寿》,剧团的负责人有点为难,演员不足,角色替不上。村里的话事人就说:“你们想想办法,如能演,明年还邀请你们。”这一问两问,与翁树峰对上了。翁树峰说:“你们缺哪一个角色?”剧团管事的说:“二女婿。”翁树峰说:“你看我行不行?”管事的上下打量着说:“你会唱越剧?”翁树峰就亮了两嗓子。管事的说:“你上过台没?”翁树峰说:“还没演过整本戏。可是我不上,估计你找不着替补啊。”管事的没辙,说:“那就你吧,酬劳就不付了。”翁树峰着急忙慌地嚷嚷:“快,快,叫化妆的过来,给我扮上。”

    这就是翁树峰第一次正式上台演出。他欣喜若狂,有点像文学爱好者在内部刊物上第一次发表习作,不断回味着手写稿以印刷字样出现在版面上的那种陌生和新奇。剧团管事的说:“演得不错,下趟来了还邀你。”翁树峰说:“下趟能给点报酬了吗?”管事的说:“可以考虑。”翁树峰在外婆家的村庄里一下子红了。

    他自然挺享受这份荣光。翁树峰从小就喜欢看戏,与九里山村相隔没几里路的蜀山村,是他生养成长的“血地”。村里常有剧团来演戏,才子佳人粉墨登场。爷爷奶奶是戏迷,有戏必看。翁树峰就跟着,耳濡目染,沉浸其中。看得多了,就学那一招一式、一念一唱。爷爷奶奶看戏带着宝贝孙子为的是方便照顾,没想到却带出了一个以此为业的民间职业剧团团长。“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一听越剧声起,翁树峰就心里发痒浑身发紧。小小年纪,那颗种子发了芽,就是一个演员梦。

    在小学、初中时期,有任何戏曲沙龙,翁树峰都热心参与。每天自觉练早功,一板一眼、一腔一调,跟着视频学,凭着记忆磨,自命为预备演员。那时候,盛行QQ交流,他加了许多戏迷QQ群。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翁树峰给自己找着了觉得舒适的社交环境。初次登台那会儿,管事的之所以能相对“精准”地与他对上话,其实就因他属于“圈子里的”。父母见了,说:“有点课余爱好没什么,可不能耽误学业。”翁树峰说:“学业很重要,看戏也很要紧。越剧是国家瑰宝啊。”

    高中毕业,翁树峰投奔嵊州的一家民间职业剧团,负责人叫张亚芹,与他一见如故。翁树峰拜她为师,就算是正式入了行。于戏曲从业而言,18岁的年纪不算小。但于大多数同龄人而言,仅仗着对戏曲的一腔热忱就走上社会,属于冒险。父母阻拦,甚至抹了眼泪,说:“有多少年轻人喜欢看戏?做这一行长不长久?”翁树峰不管不顾,只说:“我不就是年轻人嘛。戏曲是正经行业,我不偷不抢,就喜欢这一行。”

    回忆起刚入行的半年,翁树峰觉得那是初尝在社会上“赚一口饭吃”的苦。他跟着张亚芹到台州乡下演出,整个剧团的演职员被安排在一个旧厂房住宿。半夜,下起了雨,雨水漏下来,正好落在翁树峰的床铺上。他蜷缩着睡,仍被雨水淋到,而且被褥都给洇湿了。翁树峰卷起被褥,坐了起来,就这么听着雨声坐了大半夜……

    舞台下,没有想象中的名角待遇。舞台上,他只不过是跑龙套的。那些鲜花和掌声,好像在梦里。而湿冷能把睡梦驱逐,面对难以栖身的境况,他忍受着疲倦、幽暗和冰冻。他望一望黑洞洞的屋顶,好像听到一个声音:“反悔还来得及,天亮就回余姚。”另一个声音则说:“既来之,则安之。”

    

    行于闾巷 寻访稻粱知遇

    

    

    

    冬天的傍晚,天色昏沉,雪花仿佛随时都会纷扬。翁树峰从蜀山村出发,去三北一带拜访一位“重要的人”——某个村里有一位当过会计、热衷文化活动的老爷子,他能张罗乡里乡亲过年看什么戏,请哪个剧团演出。翁树峰去找老爷子,已经找了四次,这是第五次。因为条件艰苦,出行就靠搭公交车和步行。这次,因为没搭上一班公交车,翁树峰全程步行,走到一半竟迷了路。于是,一程一程问路,深一脚浅一脚前行。待来到老爷子家,衣衫已经湿透,双腿已经发软。翁树峰心想,这是最后一次与他攀谈春节的演出事宜了。如果还不行,就罢了。他得赶紧另找有演出需求的“金主”,商定演出日期和场次。如果错过了春节演出旺季,收入就大打折扣,剧团生存就有风险。

    这是2013年,翁树峰23岁,已是余姚市风云越剧团团长。原先在嵊州那家民间职业剧团,翁树峰在团长岗位上已有4年磨砺。当领导,通常需要德才兼备,队伍不好带,一班能唱戏的女人组成的队伍,更不好带。所谓“三个女人一台戏”,难度可想而知。而且,他在团里年纪最小,能把队伍带得风生水起,大概有赖于他的业务能力,以及处事的公心。2009年下半年,翁树峰初到嵊州,老师张亚芹就给他压担子,去富阳的5天10场戏,就由他带着剧团前往。张亚芹年事渐高,有意将衣钵传授于他。翁树峰没让她失望,在富阳顺利完成演出,得到邀请方的好评。此后,张亚芹就渐渐放手,让翁树峰挑起团长重担,她退居“二线”,在一旁帮衬。

    带团队,要有柔的一面,也要有刚的一面。任团长不久,剧团在余姚低塘街道开演越剧《百鸟凤凰园》。临近演出,的笃板都已敲响,一个主要配角的两个演员先前明争暗夺,关键时刻突然都表示弃演。翁树峰明白,她们是在摆姿态,想让他来做个决断,确定由谁演。这很棘手,选择其中一个,必然“得罪”另一个。翁树峰当机立断,赶紧拿出手机“摇人”。他依靠“圈子里”深厚的人脉资源,找到了一位演员,火速前来救场。“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如果处理不妥,会有一定的遗患。”翁树峰说,“得罪一个会起翘,全都得罪反而和谐。对事不对人,有些脾气不能惯。我做到公平公正,问心无愧”。

    戏剧演出,与其他“商品”其实是一样的,得质量靠硬,期待“回头客”,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人才队伍很重要。翁树峰既要留住老人,又要汲纳新人,确保老中青梯队有序,良性更替。他不辞辛劳辗转各地艺校招聘年轻演员,看身段,听唱功。遇上中意的,对方却不一定想来,他就软磨硬泡,三顾茅庐,一定要把人请到团里。目前,剧团在册稳定的演员有17名,平均年龄保持在30岁左右,演职员队伍水准逐渐提升。

    关于演出市场,翁树峰有一定心得。有些地方的观众喜欢看“路头戏”,即类似折子戏,片段化、民俗化的传统经典段落,比如《三线姻缘》《满堂红》;有些地方的观众喜欢看“剧本戏”,顾名思义就是整场整本的剧目,如《天道正义》《劈山救母》《醉打金枝》……临演前半个月,他会组织演职员就相应剧目进行排演,预热身手,巩固质量。“每个剧团都有展示看家本领的‘吃饭戏’,我们要多排几个作为系列品牌,面向观众有求必应。”翁树峰说,“这样,面对老爷子那样的人物时,才有底气。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剧团有赖市场的知遇。”

    

    风云难测 守望雨过天晴

    

    

    

    “2019年所签原定2020年演出的场次,有的到现在还没了结。”说起近两三年的演出状况,翁树峰颇感苦涩。他们剧团原本在南京、福州、温州等地都有一定市场,而当前在本乡本土演出都不太顺当,有时前一天约定演出,隔天就因为疫情的变化而不得不取消,更不用说跨地市、跨省域演出了。翁树峰的父母不无忧虑地说:“以前过年过节,讨彩头也好,热闹热闹也好,文化共享也好,许多村庄总会做几场戏,这是约定俗成的。现在,这个惯例被暂缓了,不知环境宽松后是否能够恢复。”父母从最初的反对,到后来看到儿子的执着且有成果,渐渐予以支持,有时剧团在余姚演出,还会过来搭把手,做些台前幕后力所能及的事。如今遭遇低谷,他们只能激励儿子对未来抱有信心。不管以后的演出形势怎么样,他们表示,将坚持儿子的坚持。

    因为演出周期不稳定,演职员收入得不到保障,余姚市风云越剧团的不少演职员只得暂时另寻“出路”,去超市、企业等兼职谋生。之前辛辛苦苦物色来的艺校生,有的只好转头从事其他工作。但是,翁树峰时常会接到演职员的电话:“翁团长,可以演出了吗?”“一有演出,就告诉我啊,我马上归队。”显然,大家都等着“有召必回”……

    剧团里演老生的黄梦鑫,白天在工厂车间流水线做工,晚上还是惦念越剧,在网上开了直播,以“互联网+戏曲”方式与戏迷互动。翁树峰有些伤感,说:“黄梦鑫在团里是老生台柱,像她这样的唱功,如果演出频次得到保证,她靠演出完全可以安身立命。现在因为疫情,无法全身心投于戏曲行当,真是可惜。无奈,养家糊口是每个成年人必须担负的责任,至于依靠什么作为经济来源,有时真不可掌控。”

    剧团成员王栋是翁树峰的铁杆伙伴。王栋生于1993年,萧山人,曾经的主业是厨师。2017年正月,余姚市风云越剧团在萧山演出,作为戏曲发烧友的王栋来看戏。之前,翁树峰与王栋就在共同的戏迷QQ群、微信群聊过天,神交已久。在萧山的初次碰面,他们竟是无话不谈。形象地说,这是遇上“对”的人了。翁树峰说:“要不,你到我们团来吧?”王栋一口答应:“好啊。”王栋虽是男儿身,演的却是花旦,那扮相还真有些闭月羞花。他曾有与翁树峰类似的经历,就是第一次上台演戏也是替补越剧《五女拜寿》中的一个角色。王栋说:“好朋友应当共进退。市场前景好时,有福同享。暂时不景气时,也应当有困难一起扛。”这三年来,王栋的事业依然在余姚,与翁树峰一起料理戏具店的生意。

    余姚市公共文化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开展公共文化配送的机构,关心着全市民间职业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只要条件允许,就为民间职业剧团创造演出机会。

    2020年10月,疫情缓解,“庆国庆 圆中秋”余姚市阳光文化惠民戏曲周呈现一场场精彩演出,风云越剧团献演《天道正义》;“阳光文化直通车”戏曲专场走进舜辰老年公寓,风云越剧团献演一组精彩的折子戏。余姚市公共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甘银宝说:“像翁树峰这样能吃苦、脑筋活的年轻人,如果从事其他行业,可能早已挣得大钱。但他选择了相对清苦的戏曲行当,面临瓶颈期,还在默默坚守,这与其说是爱好使然,不如说是情怀驱动。”

    无论美国大片多么火爆,手机里的世界多么精彩,翁树峰相信,只要将出相入、锣鸣鼓响,总有人会趴在村庄的舞台前,有滋有味地等候欣赏。戏,本身就是从田间、村巷里长出来的。翁树峰说,前几年,风云越剧团在余姚泗门演出,一个朋友的剧团也在附近村落演出。他本身作为演员擅长小花脸,答应朋友晚上帮忙客串一场。白天在风云越剧团演出,傍晚准备出发去朋友剧团。刚走到台下,见几位老婆婆吃好晚饭早早过来候戏。遇到他就很热情地打招呼,问他去哪儿。当听说他要去朋友剧团帮忙,那几位老婆婆着急了,说就是因为喜欢他的戏才来,不肯让他走。这时,他感动得不禁泪落。其中一位老婆婆见状,心疼地握住他的手说,既然答应朋友了,就快去吧,明天再来看侬演出。

    翁树峰暗暗下定决心,就为这,也要把剧团带下去、把戏演下去。说不定哪天,某位老婆婆的身后,很可能还跟着一个小朋友,就像当年的他……

    (照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