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旧如旧的大堰尚书第。(余建文 摄) |
上周末,奉化大堰迎来今年暑期的第一批研学游学生和民宿游客。大溪流水潺潺,吹散酷暑的热风,游客走进光影斑驳的山乡,在古宅院落、堰池古树间感受岁月沧桑,仿佛进入一条“时空隧道”…… 记 者 余建文 通讯员 赵雪雁 赵伊丽 位于天台山余脉的大堰镇是奉化唯一的全域山区镇,千年的发展史留下了众多的人文印迹。目前,镇上具有历史和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古桥、古道、古祠堂等有150余处,其中省级文保点2处、区级文保点11处、历史保护建筑15处、国家级传统村落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4个。 “这些古村古宅古阊门,镌刻着山乡的历史,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大堰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大堰镇结合全域美丽建设,坚持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并行理念,活化历史功能,挖掘古建筑使用价值,累计投入资金3500余万元,恢复、修缮古堰遗址、狮子阊门等古迹古宅30余处,让“老房子”活起来,让“乡愁”触手可及。 大堰村下街的明代尚书第——狮子阊门是明代朝廷官员王钫的故居,宽7米有余、高6.60米的门楼雕刻精美,气势不凡,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附近的村民说,受岁月侵蚀,门楼两侧的老房子已很破旧,多处木构件出现不同程度的腐烂、虫蛀。去年,镇里派专业队伍实施古宅“精修”工程,并保留了雕花栋梁、镂空装饰斗等原有构件,让老宅重焕生机。此外,相距不远的大堰白阊门也进行了修缮,与村庄旧礼堂、老宅院等形成一条沿溪特色景观街,“老宅新用”催生了酒吧、民宿、农家乐等业态。 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民自治等多元保护模式,通过修旧如旧,保留古民居、古祠堂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串点成线助推乡村旅游。大堰镇相关负责人说,在修缮维护的基础上,大堰积极探索古建筑“活态化”保护模式,对古宅进行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使之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改善当地群众生活品质,助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谢界山村拥有多处晚清年代的古建筑,被称为“浙东古山村的标本”。村中的上埭屋大阊门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如今被改建成精品民宿“燕来山田”。负责民宿运营的店长沈姣蓉说,民宿的改造尽量保留了古阊门的原有形态,结构布局、主要的梁柱都没动,只进行优化加固,并增加了通风、隔音等设施,引入山泉活水造景,增加居住舒适性。走进“燕来山田”,夯土墙、雕花石窗、重檐花柱等老物件留住了岁月的味道,非常受城里人喜欢。“民宿只有11个房间,自6月起,每到双休日都是客满。”沈姣蓉说,现在准备实施二期工程,并开辟了菜园子,让客人感受乡愁和农耕之乐。 与“燕来山田”相距不远的“宋小姐别院”,则把半个世纪前的乡村礼堂改造成了乡村文化的综合展示场所,橱窗里摆放了几十年前的老物件,配上丰子恺风格的绘画,完整展现乡村酿酒流程,别有一番风味。而在湖边桥村的五洞桥景区,古老的周氏宗祠经过修缮维护,变成连山文化民俗馆,被打造成集非遗、乡贤、农副产品展销于一体的旅游综合场所。夏日的夜晚,村民和游客走进老祠堂,坐着竹椅,边看戏文边纳凉聊家常,其乐融融,让景区愈加生动起来。 大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大堰将利用古村的历史风韵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把传统建筑保护与全域旅游相融合,打造“云上老街”。该项目将对大溪廊桥附近的40多栋房屋进行改造升级,总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并将招引多种业态,用特色老街还原乡愁记忆和传统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