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峰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起源于宁海葛家村,逐渐辐射到鄞州、余姚、象山等周边地区,还通过“艺术帮扶”远嫁贵州晴隆、四川普格等地,呈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近年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因其唤醒村民内生力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探索而备受关注。 21日下午,市政协举行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委员月谈会,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协商议政,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越来越红火建言献策。 叶秀高委员来自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发源地宁海,第一个发言的他为大家揭秘背后的故事。他介绍,宁海在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4条重要的经验,分别是开展“融合设计”、坚持“赋能村民”、注重“资源整合”、推动“产业导入”。 “在坚持‘赋能村民’中,宁海深刻认识到,村民才是村庄的主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叶秀高委员介绍,“首先要建立村民的自信心。”他回忆,2019年丛志强教授进驻葛家村时,村民起初并不愿意参与,认为“自己是农民,哪里会搞艺术”。但艺术家团队并不气馁,循序渐进,让村民感觉到自己同样能干得好,终于实现从“村里来了艺术家”到“自己变成艺术家”的转变。 “同时要提升村民创造力,激发村民主动性。艺术家团队驻村时间毕竟有限,村民发挥主动性至关重要。”叶秀高委员举例说,“‘师傅领进门’后,跃龙街道下枫槎村村民按照艺术振兴乡村理念,妇女儿童用丝带勾勒山水文化墙,木匠打造大型木制奶茶杯,还开发了不少特色茶点,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我们团队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包括五大模块——挖宝、育人、造物、创业、运营,前后经历了两大阶段——‘精神富有’为主阶段和‘物质富裕’为主阶段。”丛志强委员是我市开展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他在发言中把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精髓和大家分享。 从“一群搞艺术的骗子”到“搞艺术的亲人”,丛志强委员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在他看来,艺术赋能的落脚点,是产业的振兴,“在葛家村,我们走家串户,找需求、寻短板,在村庄寻宝,从村民身上挖宝,聚焦陪伴式村民家庭创业、陪伴式运营与设计,探索留村村民,特别是留村妇女、老人如何在家门口创业增收。” 丛志强委员在实践中最深刻的体会是,艺术赋能过程中,人是关键因素。他建议,要加大乡村振兴本地人才培训的力度。“我在实践中,深深感受到专业运营团队的重要性。要拓展培训内容、拓宽培训对象,加大乡村专业运营人才、乡村设计师、村民创业共富导师等培训力度,鼓励创新驻地实践指导、项目全程陪伴等新方式,切实培育扎得住根、用得上劲的人才。”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张益民委员对丛志强委员的观点深为认同。经过实地调研,他认为重点要引育好干部、专家、匠人、乡贤和创客等五方面人才,“‘头雁’回翔,让优秀干部驰骋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教授’回应,让专家学者牵手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匠人’回暖,让非遗匠艺走进寻常百姓家;‘乡贤’回归,让能人贤达融入美丽艺术乡村共建;‘创客’回引,让运营团队力促乡村艺术业态落地。” 陈建波委员在调研中发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但仍面临规划、土地和资金等要素保障的制约。他建议,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让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对于最为紧缺的土地资源,他建议,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腾挪乡村发展空间,“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抓手,统筹好空间调整、生态管控、增减挂钩、农民权益保障等政策,积极引导低小散居民点集中搬迁,散乱差经营点退散进集,引导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从而整合农村闲置土地,将零星分散的宜耕潜力地块腾挪集聚,统筹开展土地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用于引入的产业项目,解决空间问题、指标问题,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将艺术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目的。林杰委员建议,吸引优质的市场主体组团投资农业、农村,向乡村注入市场力量,形成多种业态有机体。发挥市场主体先导作用,通过传、帮、带引导村民创新创业,推动共富事业深入发展。 艺术赋能最终要在一二三产业中体现其价值,而一二三产业也通过艺术赋能提高自身的品位和变现效率。俞挺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目前,艺术赋能与一二三产业黏合力不强、融合度不够。他建议,要推动艺术文化资源与三大产业的深度有机融合,培育产业新业态。根据各村文化资源禀赋的差异,推进“文化艺术+产业”的产业经济驱动力和发展潜能,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同时,要结合乡村有机更新、未来乡村建设,扩大艺术赋能的应用场景。 毛坚委员在调研中发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体制机制还没完全理顺、文艺人才供需不平衡、同质化现象较明显等三大堵点。她认为,这些堵点可以通过推进数字化改革来打通。“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充分掌握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资源、周边业态、基层需求等要素,通过一张图掌握艺术振兴乡村的供需分布。”她说,同时重塑服务流程,提高决策能力,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和优质服务,在更高层次实现供需匹配,通过平台内部应用子场景的新设和优化,积极拓展产业上下游,推进当地乡村休闲、民宿经济、运动康养、农村电商等发展,以点带面培育休闲新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