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珠楼内景。(何程 厉晓杭 摄) |
|
抱珠楼开馆仪式现场。(何程 厉晓杭 摄) |
|
抱珠楼焕发新生。(徐烽 厉晓杭 摄) |
|
文化艺术界人士为抱珠楼捐赠签名本。 (何程 厉晓杭 摄) |
记者 厉晓杭 江北区委报道组 张落雁 通讯员 卓璇 上周六,宁波抱珠楼开馆,宁波籍作家冯骥才发出“云倡议”,希望“天下读书爱书人,共建共享藏书楼”,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座距今已有180年历史的藏书楼,历经风雨,经过重新修缮建设,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抱珠楼重启,不仅让“书香宁波”再添一处文化新地标,也成为宁波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良好范本。相信在未来,抱珠楼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活文化新IP中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被岁月封存的藏书楼 爱书之人最深沉的守望 中国藏书楼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其中浙江的藏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私家藏书更是占据着主流地位。宁波人自古好读书也好藏书,留下了许多读书藏书的佳话。 如今,当我们走进抱珠楼,忆及印刻之难、搜集之艰、贮藏之辛、晾晒之繁,仍能遥想百年前嗜书爱书之人最深沉的守望。 光绪《慈谿县志》记载:“其抱珠山房藏书与醉经阁、寄月楼相埒。”可见慈城曾经有过三座藏书楼:冯云濠的醉经阁,冯汝霖的寄月楼,还有冯本怀的抱珠楼,三位慈城冯家后生先后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藏书楼。百米之内,三楼共存,堪称美谈。 为延续家族文化血脉,慈城望族中有识之士历来不惜代价,努力要办好三件大事:创办书院、构筑藏书楼、著书立说。 据考证,冯云濠、冯汝霖、冯本怀皆属慈城冯氏启承祠支系,清道光前后,冯氏这一支系建造过多座藏书楼。因为家族经商致富,为了子孙走科举仕途,便于读书,每家都花钱建藏楼书斋。 如今,说起慈城这三座私人藏书楼,存有模糊记忆的老者多为惋惜。因战乱、失火等原因,醉经阁、寄月楼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唯有抱珠楼独存。 抱珠楼,位于江北区慈城镇民主路与始平路交叉口的东北侧,是清道光年间浙东著名的藏书楼,为冯骥才高祖的从弟冯本怀所创办,具有相当珍贵的历史价值。 冯本怀何许人也?据考证,他是清道光十九年的举人。中举后,他开始抄书、写书、刻书,同社会文化人士交往,收集了大量的善本和珍本,并精刻了当地的地方文献,一同归于楼中,让抱珠楼一举成名。抱珠楼极盛时藏书曾达数万卷,藏书量与距该楼不远的另外两座私人藏书楼醉经阁、寄月楼不相上下。 冯本怀去世后,其后代子孙共同管理抱珠楼,因管理松散,书籍散失较为严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冯本怀的曾孙冯庆瑞先生把残存的藏书全部捐赠给了杭州的西泠印社。 漫漫岁月里,昔日的“书香楼”渐渐被遗忘。 2006年,抱珠楼被公布为宁波市江北区文保点,2015年12月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宁波市历史建筑。 现今留存的抱珠楼旧建筑共三进,由门屋、前厅和后楼组成,采用传统院落式布局,各进之间由连廊相接,整体呈“日”字。由于年久失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毁损。 冯骥才先生到访其祖居博物馆时,肯定了慈城的做法。同时他提出建议,认为慈城抱珠楼曾与天一阁媲美,如果有可能,想把一些东西捐赠过来,并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这里开展文化活动。 冯骥才先生的建议,得到了江北区委区政府的重视。随着慈城古县城开发和保护工作不断推进,抱珠楼项目被提上议事日程。 传统工艺与现代风格的碰撞 用建筑来唤醒共同的文化记忆 2018年,抱珠楼项目启动后,江北区镇两级协力推进。2020年2月,慈城镇完成了抱珠楼内所有住户的搬迁腾空,去年10月完成项目验收。在江北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抱珠楼项目设计方案得到了冯骥才先生的高度认可。 焕新后的抱珠楼,不仅体现了清、淡、雅、素的传统文化艺术特色,还将现代建筑风格融入其中,灵动交织,相映成趣。 整座抱珠楼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被合围在一众老建筑中的穹顶木构建筑——螺旋藻井四面亭。银灰色穹顶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犹如一颗璀璨珍珠,透露着“河蚌含珠”的美好寓意。 穹顶,其设计理念脱胎于天一阁戏台“鸡笼顶”,是基于传统技艺的演化。“鸡笼顶”,就是戏台上部形如鸡笼状的戏台顶,呈饱满的半球穹窿体的螺旋娥罗顶,形状半圆,放置在屋顶下面,用四根大方木和四根小方木做支撑。“这既像现代版的‘星空’,又符合力学受力的穹顶结构,象征着抱珠楼从传统走向现代。”抱珠楼设计师王灏说。 “2018年,当我们带着方案到天津,向冯骥才先生作专题汇报后,冯先生对我们的方案很认可。”王灏告诉记者,其中关于门头的设计,有两个方案,冯骥才选择了新式门头。“冯骥才先生很多理念是开放包容的,也希望我们能推陈出新。” 作为文保建筑,抱珠楼项目修缮更新,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王灏表示,木结构在中国拥有庞大、深厚的土壤。与混凝土或钢结构不同,中国人对木材有着悠久的认知历史。设计团队采用以木材作为几个标志性单体的主要建材,来体现文化传承的价值,这也是木结构的内在基因。 传统藏书楼空间令人神往,抱珠楼有何传统元素,又有何创新?中国各地传统藏书楼的形式都很相似。它一般位于院落的最后一进,由于一层容易受潮,藏书柜往往被设置在二层。抱珠楼拥有藏书功能的主要是抱珠山房和浮碧书库。作为文保建筑,抱珠山房原来的结构被保留下来,但设计团队将建筑结构重新布置,设计了一些现代建筑结构,并引入完全独立于老结构的“藏书箱子”概念。浮碧书库则使用混凝土结构,具有恒温恒湿功能,以满足藏书库的防火性能要求。 在公共空间上,设计团队也做了很多创新,如书架、古树广场等,诸多空间极具设计感。漫步在抱珠楼的亭台楼阁间,走心的细节尽显于一砖一瓦的搭建、一草一木的布置之间。其精妙绝伦的设计和工艺,是对饱经沧桑的古建筑的一种隔空致敬。“我们希望用建筑来唤醒大家共同的文化记忆,希望大家走进抱珠楼,能有新的感觉和感悟,能与老房子和谐共处。”王灏说。 最大限度激活“众藏、共享”属性 打造江北文化新IP和文旅新地标 宁波人素有藏书传统,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孕育出像“天一阁”这样举世闻名的藏书楼。 近年来,宁波市持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力加强文物古迹传承保护,挖掘弘扬了以藏书文化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浙东地域文化,进一步擦亮了“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名片,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 2019年,江北区启动实施了古县城三年复兴计划,先后建成慈城历史文化展览馆、药商博物馆、冯定纪念馆、慈城美术馆、周信芳艺术馆等文化场馆,加快打通文化生产力转换通道。 “未来,抱珠楼将承载文化展陈、公共阅览、文化创意等多元功能,最大限度激活‘众藏、共享’这一属性。我们将其打造为慈城古县城的核心业态、文旅地标,天下读书人栖息的心灵故乡、精神家园。未来,这也是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综合平台。”江北区主要领导表示。 “这是慈城文化振兴的重要文化工程之一。很多慈城老百姓听说抱珠楼重启,兴冲冲地说要来参观。”宁波文史专家钱文华认为,抱珠楼项目不仅是一个古建筑的恢复,更是彰显慈城历史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建筑,见证了以冯氏家族为代表的宁波慈城人重视读书育人的优良家风传统。 “我们力争将其打造成为江北旅游网红打卡点、人文客厅文化新IP。”负责抱珠楼运营的隐居(上海)文化旅游发展公司CEO周豪表示,未来,抱珠楼将持续开展文化沙龙、文人雅集、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进一步凝聚慈城文气,提升形象辨识,丰富旅游内容,扩大对外影响。同时,还将不断开发文创 产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抱珠楼,唤醒了大家的文化认同。 浙江省矿业联合会会长王洲平说:“抱珠楼曾为浙江省水文地质大队家属院,我在那里住了近20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每次去慈城,我都会去看看。那里有我青春的记忆。如今,抱珠楼经修缮后作为文物保护之地再次开放,非常感动,甚为欣喜!” 冯骥才族人、今年77岁高龄的冯有康说:“希望在冯骥才先生的文化号召力下,让抱珠楼再焕荣光,让藏书文化生生不息!” 得知抱珠楼开馆,不少网友非常振奋。网友“今天”说:“有书捐书、无书看书,让慈城成为一座‘书香小镇’,让宁波成为‘书香之城’。”网友“自乐”则表示:“正如冯骥才先生所倡导的共创、共读、共藏等理念,希望宁波和慈城的藏书文化能发扬光大。” 抱珠楼拂尘而出、重启面世,以崭新的姿态再出发,这不仅唤醒了老宁波人共同的书香记忆,也将为“书香宁波”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打造一张文化发展的金名片。
|